范文网 > 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 > 浅析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电子民主的现实性反思(2)

浅析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电子民主的现实性反思(2)

争端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二、电子民主的局限性     为了适应电子民主的潮流,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主要内容包括:(1) 建构社区信息中心,协助民众进入网络;(2) 推行电子民主计划,建立民众与市议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和 BBS 等通信渠道;(3) 实施电子公开计划,使民间个人与团体的建议以及官方或非政府组织的最新信息得到及时公布,等等。这些计划的实施对公众参与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也加强了公共参与的作用,但电子民主的局限性还是存在的。     首先,过多依赖电子民主可能导致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公民直接的民主参与非常容易进行,这也是近年来兴起电子民主热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政府过多地依赖电子民主,在一切问题上都向民众个人做电子民意测验的话,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一是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民众一般会倾向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时的和过度的民意测验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决策仅仅根据可能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进行”,从而可能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过多的民意测验可能造成政府官员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判断,削弱自己制定、思考、分析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诉诸即时的民意测验,就等于我们取消船长和高级船员,把一切船上的决策让乘客去做。这实质上是暴民统治。”三是与民选代表相比,一般的公众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易情绪化,不如代表冷静、慎重。国家的决策受大众的情绪左右是十分危险的,有人甚至担心会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    再次,电子民主——由电子操纵的直接民主,在技术上可行,而在政治上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既然计算机可以比手工更加巧妙地编辑和操纵信息,那么政府或者计算机“黑客”就可以使用欺骗和误导的手段,把大量的、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头脑。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网上选民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投票就成为一个问题。在美国参加政治投票的公民比例持续降低,对选举对象的选择依据更多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很多年轻人把较多的时间用于电子游戏而不是投票。     除了话语霸权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民主的发展进步外,还有其他限制因素。社会中的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近和使用信息而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他们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好的工作,不能和政府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不能享受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资源、娱乐和服务,而被社会主流目标和价值所抛弃。如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上网需要硬件和经济支持,网络应用尽管得到极大普及,但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普通人上网发言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还有网民自身条件的限制,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网要遵循特定的网络逻辑,要掌握特定的语言。     在各国国内,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托夫勒曾经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因为网上管理所依据的信息是大众的意见和要求,但这些“大众”通常只局限于那些信息富人们(很多人认同这一划分,即网络时代里的公民至少可以分为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因为目前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信息穷人还支付不起利用信息技术所需的设备和上网费用,他们被剥夺了在网上参政议政的机会,这使得信息富人们利用其掌握的很大部分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并利用对他们有利的信息来影响公众,操纵政治和决策。正如金枝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官僚主义的经理、公司精英、军事当局、安全和监视系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里的数据来制造混乱、散布神话、进行恫吓和控制别人。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信息源和计算机,公众对于信息的崇拜又给他们的优势地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有效利用手头信息的原因是很明显的。这些社会集团占有很多利益,信息要为这些利益服务,计划也要根据这些利益制订。他们手里有一张明确而简洁的日程表:把更多的利润和权力集中到那些已经拥有利润和权力的人的手中”。可见,政府简单地听从“大众”召唤未必就能符合大众的意愿和利益,因此,电子民主还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总之,电子民主还需要长足的发展,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和借鉴,还需要处理诸多民主理论、法律实践的难题。如何协调民主与效率,如何将电子民主扩大到其他范围?如何在各种意见之间寻求某种均衡?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民主性与行政成本的节约性之间寻求协调?这些都是一个难题,而且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应该说,网络提供了一种公开、民主、便捷、高效的程序。如果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网络资源,设计好相应的程序,可能为解决民主的提高与成本的节约之间的难题提供一个可行之道。     对于中国民主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也可能危及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政府需要的是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网络上的极端民主主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在网络上限制极端民主主义,又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的电子民主也是当今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 王慧军.健全和发展网络时代的电子民主 [J][2] 陶文昭.论电子民主的两种取向[J]    [3] 胡秋珍,刘洋,温一鹏,林菁.电子民主的要素与模型研究[J] [4] 刘新全.论电子民主的消极效应及其避免[J]

浅析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电子民主的现实性反思(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