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投诉举报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doc
点击下载文
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软件;
3、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前言《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决定与影响。本文选取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为讨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精神特质。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论语》和《孟子》中若干章节的讨论,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的论理方式。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讨论,这部分选取《道德经》的若干章节为讨论对象。一、对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的思考讨论中国哲学有着怎样的论理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中的若干章节的讨论看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论语》、《孟子》的所有篇章几乎都是这样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是孔子在一些场合中说过的话,有些是给他的学生的教训,有些是对某个国君的献策应答,有些则是在其他一些场合做的议论、评论。这些简短的语句,绝大多数都是些训诫,即说怎么做,怎么怎么样,都很少有论理的展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他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那么一定是这样的吗?但凡遇到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什么是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师?这都需要先给出一个限定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各自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如何解读?如何接受呢?这些问题,这些道理远非八个字的一句话所能释清道明的。“君子之于天子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些片言片语每句话皆可有诸如上面的那些疑问。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不同于《论语》,《孟子》中有论理的展开,那么孟子又是如何论理立论的呢?孟子尊尧舜汤武,主张仁政,“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那么孟子仁政内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呢?梁惠王章句上有一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锦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之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即是孟子的仁政治国思想,也可看做儒家治国思想基本内容:①衣锦食肉,生存问题的解决②庠序之教。内容即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思想:亲亲,推己及人。《孟子》中有多处说到这两个方面,即所谓的恒产于恒心的关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保证农民土地,保证农民充足的劳作时间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前提基础,也是人民满足乐意的生活基础,即所谓的“二亩地一头牛”.衣食充足再施以思想教化,这即是农业社会治国治世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更多地是在一些电视上看到的过去的门匾上的“耕读传家”道出了小农经济社会的主要规定。孟子主张仁政治国,仁政内容如上所述,在阐述完这些内容之后,孟子多会断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主张仁政,也只是在强调仁政一点,然而只靠施行他之所谓的仁政一定就可以治国治世于长久?所有的朝代更迭兴衰成败都可以仁政之得失来解释说明?孔孟时百家并行,各家关于治国有不同的思想。孔孟在世时其学说皆不被采纳推行,反映了儒家思想于当时代的不适应。那么就未必治国治世必得以孔孟之仁政思想。汉时独尊儒术,以至于后世儒学成为显学,影响最大,说明儒学又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行的。故儒学有不可用时,有可用时。那么这里就需要有一个反思,一个限定,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什么情况下则不可适用。儒家不言齐桓、晋文之事,谓之用武力,又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反对武力,梁惠王掌中有一节孟子劝诫齐宣王不要扩张土地时说到:“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那么小一定不可以敌大?寡一定不可以敌众?弱国一定不可以敌强吗?依孟子之言,春秋战国终是会处于割剧状态,秦国必不可以战胜六国,统一天下。是这样的吗?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皆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二十世纪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皆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解放战争更是以一百多万的兵力战胜国民党军的四百多万的兵力,解放军又是武器装备落后,国民党军又是装备先进。那么小未必不可以敌大,寡未必可以敌众,弱未必不可以敌强。有时强胜弱,有时候强未必胜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言蔽之。概观《论语》、《孟子》全书,似乎所有的立论都是强论断。有论理展开的地方或引譬设喻,或以尧舜汤武的前代事迹为例,或以其他没有证明的论题为依据,而没有概念反思,没有就自身的关涉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论述,只是独断的说理,真的如此吗?二、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思考讨论《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那么《道德经》是如何论理的?《道德经》的思想是什么呢?《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历来思想家对这一节有不同的解释:《淮南子-天文篇》云:“道曰规,始于一。”王念孙谓:“‘曰规’二字衍文。”《宋书-律志》作“‘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奚侗云:“《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河上公谓’一‘为’道始所生也‘,’二‘乃’一生阴阳也‘,’三‘为’阴阳生和气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王弼注云:“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近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蒋锡昌谓“一”指“道”言,他说:“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言天得道以清也。此其证也。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如必’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相合之和气,则讷也。”(此处引《帛书老子校注》高明两千年下来,对老子的《道德经》的阅读解释者不计其数。历代的思想批评积淀,人们公认其中的几家(如上面引论的),大体上形成了对老子哲学精神的一些一致的理解与解释。这里的几家之解都有文本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以为这里重要的不是要一定决出谁对谁错,尽管辩理很重要。我以为这里重要的是这些解释是否切合老子思想的精神,这才是重要的。那么什么又是老子思想的精神呢?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相对于西方哲学的逻各斯,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儒家道家释家那里有不同的规定与理解,这些不同的思想同名以道,既不同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自古至今,对道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里只是小举一例,看出在某个意义上没有人可以对道有一个具体的、绝对正确的解释。老子只是给出一个方向、一个路向,其精神需要读者去把握体悟。只给出一个方向,不给出具体的道理,这不等于说没有言说、没有给予,如果很多读者读过之后都完全的不理解,无所感、无所得,那么《道德经》就不会成为我们的国学经典,就不会两千年来被后世无数思想家所接受与肯定。这里面必有言说,而我们读过之后在某个层面也已经有理解、有所得,已经被引入一个方向,已经上路入门了。老子哲学各章前后不一定都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让人读过之后感觉有点形散,但这里“’形‘散’神‘不散”,有基本的精神和方向在里面。通过认真的阅读思考,人们大体上可以感受到老子的哲学精神,尽管有时未必可以准确言说出自己的理解与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即可以看出老子的影响,尽管是不可明言出的,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我以为这正是老子哲学的精神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哲学的特点与特征。后来中国诗词艺术创作和批评中的一个常见语汇“言有尽意无穷”可以说正是这种哲学精神的反映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