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凉人心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精品)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三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培养估算意识,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敎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出示情境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怎样求动车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1。估算商是几位数。

师:那么怎样解决这#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生:888÷6(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888÷6=?你会算吗?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生1:我认为商是三位数,因为被除数的最高位是8,比除数6大,够商1,所以商是三位数。

生2:商是三位数,因为600除以6等于100,所以888除以6的商一定大于100,因此,商肯定是三位数。

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888÷6=148(千米)

先分整百,每份是100千米,商的百位上写1,还剩200千米和十位的80合起来是280千米接着分。

280千米接荇分,每份又得到40千米,第二次一共分了6×40=240千米,还剩40千米,和个位的8千米合起来是48千米,再接着分。

48千米接着分,每份又分得了8千米,这次分完没有剩余,所以在个位上商8,在竖式最下面写0。

答:动车平均每时运行148千米。

三、课堂总结。

1。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不够商1,够商1。商的位数和被除数位数相同。

2。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

2.使学生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除数个位上的数用“四舍”法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两位数除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笔算.

找三个同学把上面的题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投影出示)

20×( )<84 30×( )<160

40×( )<310 50×( )<420

60×( )<550 70×( )<628

80×( )<380 90×( )<710

(3)在下面□填上“>”或“<”.

32×4□120 43×6□260

54×8□430 72×7□480

(4)说一说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

24接近( ) 53接近( )

82接近( ) 31接近( )

订正笔算的3个小题,同时请同学们回忆用整十数除试商的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说)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 例1:69÷23=

请同学们自己试做.(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试做本题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要使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并且要叙述明白)

(2)请同学讲述:除数23接近20,把它看作20,3个20是60,接近69又小于69,所以商3,把3与23相乘,正好等于69,说明商3合适.

(3)做一做: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小结 :当除数个位上的数是1,2,3,4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要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430÷62=

请同学根据计算法则和例1,试做本题,发现问题后,可以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订正时可启发同学说出发现与例1有什么不同,怎样解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讲解:

把除数62看作60试商,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比62小,再看前三位,430里面有7个60,试商7,7与62相乘,积是434,积比被除数大,说明商7大了,改商6(这叫调商)用调整后的商6与62相乘,积是372,430减372,余数是58,余数比除数小,说明商6合适.(边讲解边板书)

(2)做一做:

请同学独立完成后订正,教师强调:

试商时,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相乘时,商要和题目中的除数相乘.如果试商的数与除数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大了,应该把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先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投影出示)

2.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几?(投影出示)

3.列式计算.

①195除以32得多少?

②344是43的多少倍?

(四)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应该怎样试商、调商等内容.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之间解释不清的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讨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 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钟表、活动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你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哆啦A梦小叮当及其伙伴的图片)你知道吗,大雄听说中国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来中国游玩。他呀就缠着小叮当带他来中国玩。其实,小叮当也非常想来玩,但他担心大雄那爱惹麻烦、没时间观念的毛病,所以他想先考考大雄。聪明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勇气跟大雄一起来接受小叮当的考验?

生:敢。

2、师:你能根据图片及内容及钟表的信息说出它所代表的`时刻吗? (课件展示图片)

① 小学生升国旗(钟表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1:时间是8点;

生2: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生:上午8点,因为如果只说8点的话,不明确,还会让人误解为晚上8点的。

② 小朋友吃午饭(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

生:中午12点。(师板书)

③小朋友晚上睡觉(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晚上8点。(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采用012时来计时,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计时法,是人们在平常表示时间时所经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大雄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小叮当一起来到了中国。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CCTV-1新闻联播的片头背景音乐)

生:中央新闻联播的音乐。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教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

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彩纸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出问题

师:想一想,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师指名学生回答: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已知,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运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一块很大的长方形草地,用方格的办法就会很麻烦,那我们怎么来求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动手操作,猜想验证

操作1、摆一摆猜一猜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已经准备好的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六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利用数方格的

方法数一数。

说一说3个长方形的面积,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长不变,宽增加,长方形面积增加,宽不变,长增加,长方形面积增加,也就是,长方形面积和长、宽有关系。

但是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看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面积为12平方分米,4x3=12,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小方格来验证一下。

操作2、摆一摆验一验

学生利用小方格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下来

长/dm宽/dm面积/dm2

图A

图B

图C

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并给与及时的帮助

然后,出示一组学生的填写表格,认真观察,并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再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的正方形,这时长和宽都变成了边长,也就是: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

3、深化新知,拓展应用

小红的床长18分米,宽11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大小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8x11=198(平方分米)

答:这块席子的面积是198平方分米。

4、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1、教室空调的长为20分米,宽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李阿姨想做一块手帕(如右图所示),做这块手帕需要用布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58-60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掌握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知

1、认识面

师:在我们的教室后面,有许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些老师的到来。(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真热情。刚才我们两只手掌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

师:伸出你们的手,用手掌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学生摸一摸)

教师巡视后示范摸数学书封面的全部,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摸一摸。

师: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桌子的面。

2、认识面积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教室看看你能找到那些物体的面。(ppt出示,指名交流)

提问:黑板的面和五星红旗的面,有什么不一样?流动红旗的面和五星红旗的面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提问:什么是面积呢?谁能说一说。(物体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PPT出示)

例: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积。

照这样子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和面积交上了朋友,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两件身边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面,比一比这些物体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交流)

提问:这两位同学说的物体的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3、出示教材第58页下部的两个图形,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上红色,长方形涂上蓝色。

学生操作后,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涂有红色的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涂有蓝色的部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为什么?

启发:你能想办法验证上面所作的判断吗?(PPT验证)

4、师:刚刚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那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指什么?正方形?圆呢?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指(长方形的大小),正方形的面积是指(正方形的大小)……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所以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平面图形的大小 )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在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再于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图形面积大一些。

6、你能比较出下面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大?哪个的面积小吗?叫学生先估一估,说明:运用观察法已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你能想一想其他的方法吗?同桌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信封,借助老师提供练习纸上同样大小的方格子,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

请学生上展台演示,数出红色长方形有16个格子

适时提问:你是怎么数的?

绿色长方形有15个格子,大家一起数一数。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比较面积大小的办法——数格子,(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趁热打铁,请你在练习纸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同桌比一比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为什么?点名学生上台展示,并且比较大小(我画的长方形有()个格子,我画的长方形有()个格子,所以谁的长方形的面积大,谁的长方形的面积小。)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看到这些图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用数方格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由于梯形图形的特殊性,鼓励孩子用割补的方法数出格子个数。再交流反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中国地图,老师介绍: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在这张地图上老师描下四个省,分别是江苏省、青海省、山西省、湖南省。你能用观察法比较出哪个省的面积大,哪个省的面积小吗?

生:青海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师:老师告诉你们江苏省约10万平方千米、青海省约72万平方千米、陕西省约15万平方千米、湖南省约21万平方千米。看来同学们都具备了火眼金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也可以找一张中国地图,比一比有关省份面积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5题

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比较面积大小。试着让学生说一说。遇到图形大小的面积有争议的时候,引导学生只要说出面积大小差不多就可以了。

3、生活中的数学

看来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过年的时候绣了一副十字绣,量得它的长 40厘米,宽30厘米,老师想帮十字绣装上相框,相框至少长多少厘米?如果老师还想帮十字绣配上一块玻璃,玻璃得有多大呢?

从题中,你知道什么?要求相框长多少就是求什么?口答

要求配的玻璃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呢?(玻璃的面积)

可是玻璃不小心碎了……

数学可真奇妙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等着我们小朋友去一探究竟。

4、小小设计师

请你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是6个格子的图形,并用水彩笔涂上颜色。请你用你的画笔再借助你的数学思考,看看哪位小朋友画的图形既美观又新颖?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跟全班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后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都有面,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学会了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有观察法,数方格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小小鞋店》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过程,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

表格、尺子、课件、鞋号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

二、探究发现

1、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

生1: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

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需要一些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生4:同学们穿的多的`应该多进一些。

2、以本班学生为例,进行鞋号调查问题。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选的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一名调查男生鞋号。

(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男生鞋号是38号,最小鞋号是33号,女生鞋号是37号,最小鞋号是32号.

生2:穿34号和35号的人比较多。

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

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35号鞋店同学居多。

3、探讨简单的记录方法

师:有没有更简洁的记录方法?

(1)小组活动交流,探索记录方法。

(2)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把较好的方法记录下来。

(3)请组长汇报本组的记录方法。

可以画圆圈、写正字、写对号等等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讨和发现,你对鞋店的进货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穿那种鞋号的人多,就多进那种鞋。

三、理解应用

1、练一练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二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 总结归纳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材分析: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xx

555

2、计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数学课本面积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的正方形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老师今天遇到两名同学在为一个问题争得耳红面赤,什么问题呢?老师一问情况给他们支了一招,化解了他们的矛盾,偏偏这个方法也是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准确地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面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下面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那些学习目标:

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出示自学指认真看课本86-87页内容。按照书中的`要求同桌合作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并把测量结果填入书中的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小组思考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为什么?2、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正方形的个数)相同呢?(8分钟后展示测量结果,比谁能回答对思考中的问题)

四、先学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合作选定单位进行测量。

2、组间交流测量单位、过程和结果。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4、师问: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测量单位不同造成的)

5、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呢?(选用相同的测量单位)

6、做一做: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生自由汇报)

五、后教1、教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更正。

2、组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组间汇报。

3、教师小结。测量物体的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大,测量的结果也就是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少;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小,结果得出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多。

六、当堂训练1、用数学课本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先估计,再实际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等于多少个数学课本的面积?(不够一整本数学书封面的按半本算。对比一下,你估计的怎样?)

2、课本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3、学生分组讨论第87页“问题讨论”。讨论后汇报结果。

七、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自选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测量时所用的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单位小,结果的个数就多单位大,结果的个数就少

九、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事物的质量的估计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难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25千克大米一袋、2千克沙袋一袋、5千克沙袋一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物品,谁来介绍一下你带的物品的名称和它的质量?

2.你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请问字母“g”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3.我们还学过哪些质量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

4.谁能告诉大家,千克与克之间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在于理一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怎样。同时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体验感知,教学新课

1.第一次感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个质量单位叫什么吗?(板书:吨)

你从刚才的图片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主要让学生说说每件物品的质量)(板书:t﹚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很大、很重。特别是通过这些现实的物品的呈现,激发学生了解有关“吨”这个质量概念的现实意义。同时能了解到质量单位吨可用字母“t”来表示。

小结:计量较大或大宗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

2.第二次感受。

①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一起来提一提2千克的沙袋有多重?

请组长把2千克的沙袋拿出来,全体同学提一提。

你们是怎么提的?说说提小袋的感受?(板书:两千克-较轻)

②请小组长把大袋沙袋拿出来,给组员提一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提的,提大袋沙袋有什么感受?

这样的.沙袋你能提多少袋呢?

当同学想同时提起几个沙袋显得很困难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你想知道这几袋沙袋的重量吗?(板书:5千克--较重)

3.第三次感受。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物品。谁愿意帮老师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没叫到的同学请仔细观察。(搬25千克一袋的大米)哪些同学也想上来搬一搬?可以多叫几位。

请下面的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情况,看他们搬你有什么感觉?(可从动作、表情、人数等方面观察)

采访抬米的同学:请问你有什么感觉?

4.第四次感受。

(课件出示:40袋大米的图片)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几袋大米?你知道这些大米的质量是多少吗?你是从哪里知道一袋大米的质量的?

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算一算,40袋大米的质量是多少?

这些大米质量是1000千克,用我们今天新学的知识来说就是1吨(课件出示)(板书:1000千克=1吨﹚指名学生读一读。

这40袋大米的质量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对,1吨就是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这40袋大米你拿得动吗?老师拿得动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1吨重的大米运走?

小结:1吨这么重,单凭我们一个人或二、三个人的力量是拿不动的。

5.第五次感受。

①算一算、说一说:

每头牛的体重约是500千克,()头牛的体重约是1吨。

每袋面粉的质童约是20千克,()袋面粉的质量约是1吨。

1袋水泥的质量约是50千克,()袋水泥的质量约是1吨。

1桶油的质量约是100千克,()桶油的质量约是1吨。

②新星学校三年级每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大约多少位同学的体重是1吨?

请你估计一下,像老师这样的体重多少位是1吨?

现在你们明白1吨有多重了吗?

设计意图:“1吨”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感知吨这个质量单位呢?教学中先以直接经验为主,让他们对2千克、5千克的质量有充分的了解;再以滚雪球的方式,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提15?25千克的东西已是他们不能承受的了。最后通过计算这个教学环节,进一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1吨有多重。

三、单位间的换算

刚才我们明白了1吨有多重,并知道1吨=1000千克。下面请大家进行换算。

1.5吨=﹙﹚千克3t=﹙﹚千克6t=﹙﹚kg

20xx千克=﹙﹚吨20xxkg=﹙﹚t

请拿出本子,把括号里的数写出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段时间我们本地的苹果要运往外地,请想一想,这两堆苹果能一次性装上这辆车吗?﹙课件出示)货车限载10吨,两堆苹果,一堆:5000千克,一堆:5吨。

﹙课件出示﹚装着10吨货物的货车来到一座桥梁前,桥梁显示其载重量10吨。问这辆货车可否通过这座桥梁?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将课题补充完整:1吨有多重?1吨等于1000千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每箱保温壶有12个,一共卖出了5箱,每个保温壶需45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3.分析与解答。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 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

列式为:12×5=60(个)

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列式为:60×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卖多少钱?

列式为:45×12=540(元)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列式为:540×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数量和单价,如何求总价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小结:知道数量和单价,求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连乘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弄清数量关系,注意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课后作业】

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5题。

标签: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