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瓶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本节课教学教科书第19的内容和20页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用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最后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目的:

1、知识与能力:初步会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自己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观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等学习方式,经历游戏过程,并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同伴的争议和评论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亲近数学,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9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捉迷藏游戏。通过观看情境图,倾听发布的信息,产生联想,并由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板书课题(用数学)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什么是用数学?

(2)为什么要学习用数学?

(3)学习用数学这节课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学习这节课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1)你能说一说图上都说了些什么?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呢?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怎样来提问呢?

(4)用加法计算怎样问呢?

(5)用减法计算又该怎样提问呢?

学生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二、 解疑合探(19分钟)

1、再次看图并回答。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学生自愿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13-6=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藏起来的人数的方法用总人数减捉住的人数。

3、出示丢手拍游戏。通过观察、倾听,思考信息组合与问题的提出。组内交流各自的信息组合角度和提出的问题,评论各种组合的正确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一是求总数;二、三是求部分。

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初步学习收集背景资料中的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独立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还差几人没有到?并完整地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学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6、反馈练习

观察课本p20的热闹的小河边。根据提出的3个问题,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议,也可自主选择交流伙伴。重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开展先知帮后知活动,既可让先学会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也可以使弱一点的学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里跑了9只,还剩几只?列式:15-9=6(只)

老师请个别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巡视中注意进行个别辅导。

如河里有13条小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鱼?

13-7=6(条)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怎样能正确解答用数学的题目?

2、我们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才能提出数学问题?

3、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问呢?

4、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该怎样提问呢?

5、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提出多种问题?

四、运用拓展(9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四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说一说单位名称是什么?

每人写15个大字,乐乐还要写6个字,猜猜她写了几个?

每人写15个大字,明明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字?

3、想一想,算一算。(练习四的第1题)

老师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7只兔,右边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导学生选择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后汇报、交流。

4、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人)

答:女同学比男同学多2人。

2、13个同学玩捉米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

13-6=7(人)

答:藏起来7人。

3、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答:还有7人没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在游戏中寻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2、通过温度计的演示,学会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负数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准备:

课件、背景资料、温度计、挂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说反正话》。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 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奇异风光。(课件展示)

提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2、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及0度的含义。

师:信息中用了很多数据来说明吐鲁番的气候特点,我们先来看这两个温度。(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知道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吗?

师:(出示教具温度计)上面的1小格是1度,中间红色的纸条代表温度计的液柱,你能找

出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从0度开始往上数13个格是零上13摄氏度,从0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是零下3摄氏度。)

师:为什么零上13摄氏度要往上数,零下3摄氏度要往下数?

生:因为零上13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入上数13个格;零下3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

师:零上8摄氏度怎样找?零下5摄氏度呢?

师结:也就是说,找零上温度从0摄氏度开始往上数,找零下温度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0摄氏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3、探究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师:像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这种表示方法看起来有点麻烦。你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吗?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到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

学生交流。

师:你们想法与数学家的一模一样,也是用“+”“—”表示。(板书:+13℃、—3℃)以0度为分界线,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13”这个数读作正十三,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3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3”这个数读作负三,书写时,在3前面加一个负号。我们以前熟悉的“+、—”号在里是正负号。

4、了解负数的历史。

师:看来啊,负数的出现还真得是很有必要,那你知道哪个国家最早出现了负数吗?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一起来回顾负数的历史。

电脑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00年,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明确提出了负数的概念,以及正、负数的运算。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数学家刘徽晖更加明确了负数的意义。

在算筹中,刘徽把两种表示相么意义的算筹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常规定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请学生谈感受。

5、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请同学们在本上写出其余的四个温度,找一板演。

6、表示海拔高度。

师:我们再来看这条信息,(电脑出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你能用刚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

海平面在这里相当于分界线,比海平面高就是“+ ”,比海平面低就是“—155”。

下面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课件出示)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43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30米,泰山比海平面高1545米。

7、揭示正负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数学符号(+-)表示出了零上、零下温度,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的高度。每组量表示的意思有什么特点?(意义相反)

师: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我们要用正负数来表示。像+13、+38这样的数是正数;-3、-10这样的数是负数。(板书)

8、举例理解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同学们,你们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学生举例)

正数有多少个?负数呢?

9、自主练习1。

师:7是什么数? (学生交流)

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0是正数不是负数?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师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0、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师:你能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他们的意义是相反的。)

师结: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题:

(1)车内上来8位乘客用+8表示,下去5位乘客用( )表示。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吨,运出12吨可以记作( )。

(3)妈妈领取工资1500元,记作+1500元,那么,妈妈帮小明买书用了120元,记作( )元。

(4)小张参加奥运知识竞赛,答对一题得了50分,记作( ),那么答错一题扣了50分记作( )。

(5)小平家住的楼房有15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12层记作+12层,地面以下第一层记作( )层。

2、做自主练习5和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一双数学的眼睛、智慧的头脑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用正负数表示的有相反意义的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 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 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 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 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 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5.4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128.6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 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 这个数与0.717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 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 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

1.把这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板书:1。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学生活动:用图片折出它的1/2,并写上1/2。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二)认识1/4。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图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分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例2。

(1)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2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