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折枝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数学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的教案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常见的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棱:相邻两个面的交线。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底面: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形状相同。

侧面: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立体图形的分类:锥体、柱体、球体。也可分为有曲面、无曲面。还可以分为有顶点、无顶点。

棱柱:分为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特殊的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

球:用一个平面去截,截面图形是圆形。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圆柱体的截面: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展开与折叠:两个面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展开图形,是不可折叠的。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正面看(主视图)、左面看(侧视图)、上面看(俯视图)

数学的教案2

活动目标:

一、能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

二、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讨论和操作,学会按事物的数量对应匹配。

三、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教具:动物卡片若干;信封和邮箱卡片各五个。灰兔木偶。

二、学具:练习材料,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动物卡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小动物幼儿园开学啦!今天,小动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上幼儿园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出示小猫卡片。“这是谁?(小猫)有几只?(两只)那我们就来学两声小猫叫。”

出示小羊卡片。“这是谁?(小羊)有几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嘎嘎嘎’,猜猜,谁来啦?(小鸭)”出示小鸭卡片。“有几只?(三只)有几只?我们也来学学小鸭叫吧。”

出示小兔卡片,“呀,小兔也来了,他们真可爱,你们想不想学学小兔跳呀?“

“最后来得是谁呢?”出示小猪卡片。

二、按数量对应匹配。

(1)找妈妈。

“灰兔老师知道小动物第一天上幼儿园会想念妈妈,就特地为他们准备了照片。”出示卡片,“但是它把照片藏在了气球后面,要小动物自己去找,找对了,才能见到自己的妈妈,小朋友快想想办法,帮他们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妈妈。”

小朋友讨论找方法和依据。

(2)领信箱。

“灰兔老师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悄悄话信箱呢,你们看。”出示信箱卡片,“这些信箱有什么不一样?”(信箱上有点卡做的标记)请小朋友帮小动物们认领信箱,并请小朋友说说认领的依据。(找一样多的)

三、幼儿操作。

(1)幼儿用连线的方法将信箱和信匹配。

“有了信箱还没有送信个邮递员呢,灰兔老师想在我们小(2)班选能干的小朋友来帮他送信,你们愿意吗?”

“灰兔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三封信,并且在信封上用苹果做了标记,这些信该送到哪个信箱里,请小朋友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个别示范操作,帮助幼儿检查操作结果。

四、活动结束。

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习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习二1----3

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4”,第一次可以拿出“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4”的时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这个卡片

3.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数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5的人和物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5.

(二)使学生了解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掌握5的组成.

(三)会区分“5个”和“第5个”.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掌握5的组成.

难点:会区分基数和序数.

课前准备

(一)教具:计数器、主题图、点子图、小棒、方块图.

(二)学具:小棒、1~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拨珠数数:

老师拨珠,学生数数.

顺数:1234,

倒数:4321.

2.看卡片口答:

3.口算:

启发谈话:前几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工厂、农村参观,同学们见到工人在做工,农民在种地.今天,老师又带着同学们到部队参观.你们看,他们看见解放军叔叔在干什么?(出图) (二)学习新课

1.教认数5.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数一数:图上有几位解放军叔叔?

一共有几匹马?几支枪?

师说:你们都数对了.这幅图上有5位解放军叔叔、5匹马、5支枪.这里的个数都是5,我们就用数字5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的认识.板书:5的认识.

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5?老师引导学生说:5角星有5个角、每个人每只手有5个手指,5分钱、5元钱……

(2)摆一摆:

请同学拿出5根小棒,摆在桌子上,然后从左往右数一数:1根、2根……看看是不是5根.

老师拿出5根小棒,在磁铁板上摆出一个五边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摆出和老师一样的图形.

师问:数一数,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条边?

师说:对,这是一个5边形.是用5根小棒摆成的.

2.教5以内数的顺序.

出示点子图:

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摆的点子图顺序对不对?

指名上前更正过来:

师问:每个点子图下面应写几?

板书:12345.

齐读:顺读,倒读.

师问:

①按照数的顺序,4的后面是几?

②5的前面是几?

③和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3.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每人准备“>”和“<”的卡片.

出示方块图:

师问:左边有几个方块?右边有几个方块?(老师在方块下面分别写4和5)

4和5比较,谁大?谁小?

师指板书问:4和5中间应填什么符号?请把符号举起来.订正后,放下.

老师板书“<”.

指名读:4<5,4小于5.

指名说:表示4比5小.

出示方块图:

师说:我把这两摞方块互相调换了位置,改成这样摆,5和4中间应填什么符号?

学生举符号卡片,老师板书:“>”

齐读:5>4,5大于4.

指名说:表示5比4大.

4.教5的组成.

师说:请同学们拿出5根小棒,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摆法.边操作、边思考.

指名说出不同的摆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整理:

师说:你们看,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这是因为两堆小棒的位置调换了.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能想到1和4也组成5,所以记住这一组就可以了.

师问:同样,知道了3和2组成5,就能想到什么?(想到2和3也组成5)

练习5的组成:

看卡片,说组成:

5.区分基数和序数.

指导学生看书上“小朋友赛跑”图.

师问:

①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赛跑?

③穿绿衣服的女孩跑第几?(在□中填数)

④穿红衣服的男孩跑第几?(在□中填数)

图和数对照着说:“谁跑第几,谁跑第几,谁跑第几……”

两人一组说,指名说.

齐读:第1,第2……

6.指导书写数字5.

师边范写边说:5是两笔写成的.第一笔在上线中间靠左一点写斜竖,写到中线时开始写右半圆;第二笔在斜竖的靠上方写横.

学生在课桌上练习书空.

在书上练习格里写5.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认识,知道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还记住了5的组成.

(三)巩固反馈

1.请同学们拿出1~5的数字卡片.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做拍数游戏.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5.

师说;我说1,生说:我说4.

3.两人一组做拍手游戏.

4.做“找朋友”游戏:两人一组,用自己的数字卡片找朋友.(两个数组成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5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4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学方法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这节课的重点是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和5的组成.在教学方法上和前面几个数的方法基本相同.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来回答问题.

在教5的组成时,不但让学生会摆、会说5的组成,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归纳整理,为以后学习6~10各数的组成做准备.同时,这种教法也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固环节中设计了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数学的教案7

类别: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题目:

单位:临清市尚店镇东白堌中心小学

姓名:姜秀华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

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探索新知教学片段:

1、比一比,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到纸上,我们先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哪个比较大?

生:一样大。

生:长方形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比较大。

……

师: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我先数出整块的,然后这些剩下的小块拼一拼,还可以拼成整块的。

师:那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

师: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72平方米,说明……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师:也就是……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72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也可制造悬念,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引导的。学生往往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及时介入,以保证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好的学习活动中去。]

2、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生:我用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然后再把它补到另一边去。

师:非常好,有自己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割补法来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师演示,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平行四边形割补完变成一个长方形了。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

3、师: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的?大家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的。

师: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

生:无数条。

师:所以,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边说边演示平行四变形通过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4、师: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能不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觉得他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生: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下面的底有关。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两条边的长度都有关。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两条边的长度不完全有关系。因为老师黑板上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与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长度一样,但第一个的面积明显比第三个大。

生: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

5、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师:刚才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大家都值得表扬。

7、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师板书“S=a×h”)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变枯燥的说教为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在方法上恰当引导,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师小结:面对着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我们利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以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思想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

9、实际运用。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例1)请大家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这道题,请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组底和高就能求面积了。

(2)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43米,高是20.1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将学生带回到了生活中,练习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难处。学生就在运用所学知识给别人帮忙的过程中着实体验了把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有用的,有价值的。”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明线,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暗线。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成功和成长的场所。]

教学反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接着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数学的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数学的教案9

设计意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因此我根据中班教材《接着排》的知识点,创设了铺路的游戏情景,为孩子提供熟悉、易操作、多变化的彩色卡片做砖,并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感知有规律的事物、实际操作发现的规律,并尝试运用身体动作、声音等多形式亲身体验自己发现和感受到的规律,充分体会数学活动的有用和有趣。

活动目标:1

、感知发现按两种物体的不同特征排列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排 序方法(AAB ABB)往下排。

2、探索运用多种形式表现规律,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重难点: 发现不同排序方法 运用多种形式表现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两种颜色的幼儿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结合情景,引导幼儿感知规律。

1、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跟着李老师坐车去花园做游戏吧?这么多人怎么上车呢?看一看这个牌子告诉我们该怎么排?咱们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的顺序排个长队吧,准备,上车,出发,沿着前方的.石子路向前走,

2、坐下来休息一下,看一看花园里有什么?你发现他们是怎么排的?小结:这些房子、小花、白云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变的排列下来的。看上去很漂亮、整齐。

二、尝试按两种物体的不同特征排序,探索、分享多种排序方法。

对了,这个花园正在修路,我们都来当建筑师帮,帮忙修路好不好?

看一看想一想这条路上的砖是按什么规律铺成的?该怎么修呢?

请每个小朋友找到一条小路,看一看想一想这条路上的砖是按什么规律铺成的?试一试按照你发现的顺序不变的排下去,看谁先把路修也好。

幼儿尝试发现规律,并按照规律接着往下排,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按规律不变往下排。

分享交流:大家的小路都铺好了,互相看一看你铺的小路是按一定的规律不变的排列的吗?谁来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铺的路?

教师: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铺的路?还有谁跟他的排列方法不一样?小结:两种不同的砖排列方法却有很多。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铺出了有规律又漂亮的小路,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吧,做音乐游戏《花园散步》引导幼儿用动作感知规律。

我在花园散步,围着一棵大树,看看我是怎么做?一起来。

三、尝试用动作、声音表现有规律的排序。

1、 动作排序,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有规律的排序。

2、 声音排序

除了用手,脚来表现有规律的动作,想想我们会说话的嘴巴会用什么声音表现有规律的动作呢?谁来试一试?

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具准备:水果贴图,统计图和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我们班里准备开联欢会,咱们要买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哪种水果买得多一些呢?

(二) 探索新知

1、学生动手

那咱们就自己动手挑一挑。每个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那里面有不同的水果图片,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每人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举起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

2、开动脑筋,探索新知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人喜欢呢?谁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把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排成一行,喜欢吃橘子的排成一行)。

我们就按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喜欢吃苹果的同学站在第一行,喜欢吃橘子的同学站在第二行,喜欢吃香蕉的同学站在第三行,喜欢吃梨的同学站在第四行。

3、动手实际操作(师巡视。)

提示学生数的时候应该一个一个地数,不多数一个,也就是不重复,还要注意别漏数,现在每行第一名同学数一数你们组的人数。

4、学生汇报结果

咱班小朋友可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分组站排是一种调查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调查呢?

5、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6、小组汇报结果(让喜欢吃苹果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让喜欢吃橘子的同学举手,数一数)。

7、还可以用符号表示呀!

这些好办法老师建议你们一会儿在小组学习中去试一试,现在每组小组长为调查员,负责带领小组的同学选一种调查方法,去调查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2号同学把你们各组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巩固新知

1、动手操作

老师在每组桌面上放一张表格,根据调查表,把各种水果图片贴在这张表中。喜欢吃苹果的同学,将苹果贴在这个格里,喜欢吃梨的将梨贴在这个格里……注意一个小格里只能贴一个水果,开始吧!

2、全班交流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幅图,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喜欢吃(橘子)的人最少。)

3、引导填表

根据统计图中每种水果的数量,我们来填在这个表中。

4、介绍统计表

这个表就叫统计表,看图或者表上的数据,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看一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好,我们就提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就跟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下吧!(学生组内互问。)

5、 做中得,得中悟

新年到了智慧老人给我们班带来了许多新年礼物。(微机出示:电脑、算盘、笔、计算器混放的场景。)智慧老人想请同学们帮他统计一下各种礼物的数量,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下面同学们把事先剪好的图片贴好。(生展台展示统计图表。)

同学们能自己画好统计图,填好统计表,我很佩服你们,不过我的礼物要送给爱学习的孩子,你们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

6、提问:1. 电脑有几台?2.算盘和笔共有多少?3.电脑比计算器多多少?4.我一共送来多少个礼物?(生回答)

数学的教案11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前提条件a=(x1,y1),b=(x2,y2),其中b≠0

结论当且仅当x1y2-x2y1=0时,向量a、b(b≠0)共线

[点睛](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还可以写成x1x2=y1y2(x2≠0,y2≠0),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

(2)当a≠0,b=0时,a∥b,此时x1y2-x2y1=0也成立,即对任意向量a,b都有:x1y2-x2y1=0?a∥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a=(x1,y1),b=(x2,y2),若a∥b,则必有x1y2=x2y1.()

(2)向量(2,3)与向量(-4,-6)反向.()

答案:(1)√(2)√

2.若向量a=(1,2),b=(2,3),则与a+b共线的`向量可以是()

A.(2,1)B.(-1,2)C.(6,10)D.(-6,10)

答案:C

3.已知a=(1,2),b=(x,4),若a∥b,则x等于()

A.-12B.12C.-2D.2

答案:D

4.已知向量a=(-2,3),b∥a,向量b的起点为A(1,2),终点B在x轴上,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73,0

向量共线的判定

[典例](1)已知向量a=(1,2),b=(λ,1),若(a+2b)∥(2a-2b),则λ的值等于()

A.12B.13C.1D.2

(2)已知A(2,1),B(0,4),C(1,3),D(5,-3).判断与是否共线?如果共线,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析](1)法一:a+2b=(1,2)+2(λ,1)=(1+2λ,4),2a-2b=2(1,2)-2(λ,1)=(2-2λ,2),由(a+2b)∥(2a-2b)可得2(1+2λ)-4(2-2λ)=0,解得λ=12.

法二:假设a,b不共线,则由(a+2b)∥(2a-2b)可得a+2b=μ(2a-2b),从而1=2μ,2=-2μ,方程组显然无解,即a+2b与2a-2b不共线,这与(a+2b)∥(2a-2b)矛盾,从而假设不成立,故应有a,b共线,所以1λ=21,即λ=12.

[答案]A

(2)[解]=(0,4)-(2,1)=(-2,3),=(5,-3)-(1,3)=(4,-6),

∵(-2)×(-6)-3×4=0,∴,共线.

又=-2,∴,方向相反.

综上,与共线且方向相反.

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

(1)利用向量共线定理,由a=λb(b≠0)推出a∥b.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达式x1y2-x2y1=0直接求解.

[活学活用]

已知a=(1,2),b=(-3,2),当k为何值时,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ka+b=k(1,2)+(-3,2)=(k-3,2k+2),

a-3b=(1,2)-3(-3,2)=(10,-4),

若ka+b与a-3b平行,则-4(k-3)-10(2k+2)=0,

解得k=-13,此时ka+b=-13a+b=-13(a-3b),故ka+b与a-3b反向.

∴k=-13时,ka+b与a-3b平行且方向相反.

三点共线问题

[典例](1)已知=(3,4),=(7,12),=(9,16),求证:A,B,C三点共线;

(2)设向量=(k,12),=(4,5),=(10,k),当k为何值时,A,B,C三点

共线?

[解](1)证明:∵=-=(4,8),

=-=(6,12),

∴=32,即与共线.

又∵与有公共点A,∴A,B,C三点共线.

(2)若A,B,C三点共线,则,共线,

∵=-=(4-k,-7),

=-=(10-k,k-12),

∴(4-k)(k-12)+7(10-k)=0.

解得k=-2或k=11.

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解题策略

(1)要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一般是看与,或与,或与是否共线,若共线,则A,B,C三点共线;

(2)使用A,B,C三点共线这一条件建立方程求参数时,利用=λ,或=λ,或=λ都是可以的,但原则上要少用含未知数的表达式.

数学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P8~9“分草莓”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5、填空:P7“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8“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数学的教案13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数学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

二、学习估计的知识

(一)教学例4

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

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

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

5、再次派代表修改。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二)教学例5

1、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说己估计的方法。

(三)估计的方法

三、做一做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习十

数学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投影片上)

投影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抽拉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标签:教案数学

数学的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