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稚情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

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师: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非常好,当一个数与25相乘时,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4,就先算25×4,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26×35吗?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直观图有明确的认识。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统计“上、下学期获得五好小标兵”的人数及“获得跳绳比赛奖与数学竞赛奖”的人数这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过度到用图表示。

教学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以此作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预设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大家认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小精灵聪聪的引入,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图示法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表现优秀,被评为五好小标兵。现在老师把他们请上台来。上学期的请到左边集合站一圈,这学期的`请到右边集合站一圈。认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学生说了他们的表示方法后,老师介绍聪聪的图示法。用2个椭圆表示。为下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进行了跳绳比赛和数学竞赛等。请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的同学到右边集合站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个问题的创设,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准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2、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此时,让学生说意义。因为他们参与了活动,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你们能用像题1这样的图表示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如果学生不能表示,老师介绍。)

小精灵聪聪的画法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因此叫韦恩图。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仔细看。

这几个同学参加了2项,所以,左边圈里有他的姓名,右边圈里也有他的姓名。为了更简便、清楚地表示重复的人,小精灵聪聪把他们的姓名写在中间,只写一遍;然后把圆圈像这样画过去。

这样一来,一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图表示的过程,理解图示的意义。〕

5、比较表与图的不同,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

你们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直观图,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用图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观、更清楚。特别是很容易看出谁重复了。)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用图表示的认识,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6、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请大家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汇报解法和想法。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7、小结注意点: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买菜问题

我们学校非常注意同学们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这是班上的2个小记者调查的近两天的买菜情况,请大家把图填写完,并计算食堂这两天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 4月12日

2、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收集的实际问题或书上的习题。

3、辨析:

小名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名统计了一下:有8人扫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统计的对吗?

〔练习设计注意生活化、层次化,并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模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解决的总和问题与以前的不一样。大家留心观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呢?

〔小结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课件、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大熊组织竞赛,让小兔、小马、小羊来抢答以下几个问题,你们会吗?

(1)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今天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和。

1、出示P48(图①、图②、图③课件)①让学生估一估哪个长方形面积大?②要表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③怎样来表示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

2、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分组操作(一、二组用小方格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将摆放小方格每行个数与行数的数据填在下边表中相应的格中。)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让每小组汇报摆放的结果。

(3)得出结论。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方格总数等于每行个数与行数的乘积。)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找出回答)

(4)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cm2

100cm2是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交流时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小结: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计算面积时注意什么?(面积单位的使用)

三、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P49、1、2、3、4题

四、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强调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摆面积单位(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并能应用得出的面积公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公式,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能根据4张扑克牌上的点子数,选择计算。

算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使学生经历学习、计算得数“24点”的过程,了解通常可以用不同的牌算出24点,相同的牌可能算出“24点”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发展学生数感。

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交流算法,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感受计算游戏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四张扑克牌算“24点”。

教学准备:A-10的扑克牌。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激趣引新

同学们,瞧,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你对扑克牌有哪些了解?课前,就让我们跟着水木宝宝来了解一下扑克牌吧。

同学们扑克牌的搭配千变万化,可以玩很多种游戏,你们知道今天咱们要来玩什么吗?算“24”点。你知道24点是怎么玩的吗?

可以利用几张牌?其中的A看作1。

每张牌只能用1次。

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

最后得数是24。

你能从这些牌中拿出几张牌,算出24点吗?

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拿出2张牌算出24点,有的同学拿出3张牌、有的拿出了4张。看来要算出24可难不倒大家。

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学拿的快,有的同学却算的慢呢?算24点有没有什么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计算24点的方法上。

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研究起。

新手任务,对对碰

师:拿两张牌,刚才同学们拿了哪两张牌?你是怎样想的?

也就是说当同学们看到4的时候就想几?(板书:4×6=24)

是呀,4和6是算24的一组黄金搭档。

看到8的时候又想几呢?(板书:3×8=24)

3和8也是算24的一组黄金搭档。

师:现在你看到了几?只要想几?

小结:4和6,3和8是两组好搭档,算24点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

升级任务,凑凑乐

(一)活动

刚才我们是随意拿牌算出24的。如果现在老师规定拿3张牌,你行吗?动手拿一拿。

生反馈。你拿了哪几张牌,是怎样算的?

小结:同学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的办法算出24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牌放到最前面,让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啊?

这个算式中有几?只要想几?这个算式呢?这些算式都是想了黄金搭档。

这些算式呢?多了就减去,少了就添上。

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去多补少法。

(二)巩固练习

同学们,现在像这样给你三张牌,每张牌用一次,通过加减乘除你能算出24点吗?

第一组:2,3,4

你看到了几,要想几?

看到3,想到三八二十四,2×4=8,

看到4,想到四六二十四,2×3=6

看到2,想到2×12=24,三四正好是十二。

小结:总而言之,这些方法都是用连乘来计算的。算24点的时候,可以想想能不能连乘。

第二组:3,8,9

你是怎样想到的?

看到3,9和8凑不出8,不行。

看到8,找3,9÷3=3。8×3=24。这里的3是算出来的3,不是题目中的3。

第三组:10,5,9

这一组中,没有黄金搭档中的.数,那么我们怎样算呢?可以用去多补少的方法。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认为怎样能算出24点呢?有没有经验分享?

小结:看来在三张牌中,如果有2、3、4、6、8这些数,我们可以优先考虑黄金搭档法,如果不行,或者没有这些数,我们就考虑去多补少法。黄金搭档法和去多补少法都是可以的。那么这两种方法有没有优劣呢?咱们继续来研究。

挑战任务,提升技能

(一)尝试探索,理清思路

大家已经能用三张牌算出24点了,四张牌你们能算吗?

出示:1,2,5,8。怎样算出24点。小组交流。

这个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他看到了几?想几?

虽然题目中没有4也没有6,但是咱们凑出了4和6,是啊,当四个数计算时,咱们还要注意有没有这样隐形的黄金搭档呢!

小结: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经验想和同学们分享?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3×8=24.也可以想2×12=24,还可以利用隐形的黄金搭档算出4×6=24。

同学们咱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式子来计算24点,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运用了黄金搭档法。

(二)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下面,我们就来1分钟抢答,看看同学们能想出哪些方法?

同学们听,他是用什么方法来算的?

4、5、7、8

2、4、7、9

2、6、1、8

你有什么心得?

看来要快速还是运用黄金搭档法几率高,咱们可以优先考虑。

终极任务,能力比拼

播放视频。六人一组,将牌打乱,任意发四张牌,谁先算出24,获胜,牌就归谁。如果算不出,则换牌再算。

每一组哪些同学获胜了,分别赢了多少牌?老师采访你一下,你是怎样算的这么快的?与没有什么秘诀。

五、全课总结

(一)回顾总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是呀,这节课同学们不断挑战自我,不仅算出了24,还发现了计算24中的这些小秘密呢!

(二)你知道吗?

提问:那么为什么人们算24,不算18、36等等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注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咱们玩的这个游戏叫24点,不叫20点或者23点呢?

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果从A~10(40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715种不同组合,其中有566种组合可以算出24点。

24可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24,一天有24小时,就有了24计时法,24节气等等。数学知识不仅有趣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家陈省身说:世界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要和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数学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书的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

看目录,本册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二)了解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每单元分别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快速的浏览课本,看第一单元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单元的主要内容。

问:你能自己找出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一个或两个你最感兴趣的单元,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了解学习目标

我们将在以后的大概4个月的时间里学习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描述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六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一、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二、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三、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学习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6-50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能记住各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学习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各月份的天数。

学习难点:

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引入新课

1、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构建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p46几幅有意义的日子的图片。

学习任务:观察图片,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是发生在什么时间。

学习方式: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教材p47例1年历。

学习任务:观察年历,回答问题。

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①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②哪几个月有31天?

③哪几个月有30天?

④二月有多少天?

⑤一年有多少天?

点拨讲解:

我们把天数是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天数是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一年中有7个大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中有4个小月:4月、6月、9月、11月

学习任务:从教材p47的年历上分别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以及父母和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在年历里圈出来。你的父母和你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学习方式:独自找一找、圈一圈,再汇报

3、PPT课件出示:

学习任务:探讨怎样较快地记住各月的天数。

学习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①适时点拨,引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

动手数数:在左手的拳头上从1月数到7月,再从8月数到12月。

(凸起的地方,就是大月,有31天;数凹下的地方,除了二月外,其它都是小月,只有30天。二月份是特殊月。)

②歌诀记忆法

学习方式:读一读、记一记

年月日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冬”是指十一月。)

4、游戏

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生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

教师最后报“二月”,提问:为什么报到“二月”时不用起立呢?

5、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年历。

学习任务:观察年历,说说你的发现。

学习方式:独立观察后与组内同学交流、汇报

我发现()月的天数最少,有()天或()天。

点拨讲解: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板书: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

6、认识平年和闰年

PPT课件出示:教材p49例2下面的“做一做”

学习任务:观察年历,说说观察的结果。

学习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发现闰年规律: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

学习任务:研究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点拨讲解: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xx年是闰年。

三、测评训练,巩固新知

1、PPT课件出示今年年历,学生观察后完成教材p47“做一做”。

点拨讲解:我们把一年中的12个月分成四个季度,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一月、二月、三月为第一季度,四月、五月、六月为第二季度,七月、八月、九月为第三季度,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第四季度。

2、填空

①一年有()个月。我们把天数为31天的月份叫做()月;天数为30天的月份叫做()月。

②一年中有()个大月,分别是(),()个小月,分别是()。

二月是个特殊月,平年二月()天,闰年二月()天。

③一年5个月=()月。明年全年有()天,合()星期零()天。

④5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8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⑤我知道()节在大月,()节在小月。

⑥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了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周年。

3、我是小法官

①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②二月只有28天。()

③凡是单数月都是大月。()

⑤5月30日后面一天就是6月1日。()

⑥今天是9月31日,明天就是国庆节

⑦每年的12月都是31天

⑧1996年是闰年。()

⑨每年都是365天。()

四、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中的对应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

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

3.能正确读小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收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

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米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

2.认识小数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3.初步理解0.1的含义

师: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

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小结: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6.比较小数的大小

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

小组内讨论:怎样比较这四名同学的成绩?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意见,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 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