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忆离人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1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绳子、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

问:这是什么图形?围着花坛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呢?

学生想办法:(1)看哪个跑得步子多。

(2)计算它们的周长,进行比较更为简便。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C=(a+b)×2

3、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新知探究

(一)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1415926535……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得出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 = ∏d

C = 2∏r

(二)、解决新问题。

1、解决情境题中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

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小组内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当堂测评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60分)

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40分)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3)C =2πr =πd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四、课堂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呢?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处着手: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课前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

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得出公式时及时解决问

题,体现数学课的应用价值。

2、重视动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对于公式的探究,我改变

以往的教师演示教学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他们

体会知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用乘法来表示加法的简便过程,能够灵活运用于

3.增强用所学的乘法的意义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森林王国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天天练本领,打算在五月份召开的森林运动会上一显身手。你们想知道都有谁参加了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都来了谁?

生:小青蛙、小猴子、长颈鹿、小狐狸、小老鼠、小狗、小免。

师: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们都在练习什么本领吗?

生:想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第1题

师:我们先去看看小青蛙在练习什么本领?(点击课件,出示第1题)

生:跳远

师:谁来读一读题要求?

生:xxxx

师:你们发现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生:从刻度0跳到刻度3。

师:真是好眼力,我们算它跳1步。

师:小青蛙要想跳2步应该怎么跳?

生:接着在第1步后面跳,从3跳到6。

师:谁能画出来?

生:xxxxxxx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带箭头的曲线,从刻度3出发画到刻度6。

师:这时小青蛙一共跳了几个3?

生:2个3

师:所以,小青蛙2步跳了几格呢?

生:6格

师:接下来,小青蛙3步跳几格?6步跳几格呢?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题卡纸上动手画出来。

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师:(选1名同学的作品展示并评价)这是1名同学画的作品,我们请他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画的?

生:xxxxx

师小结:xx同学的口才可真了不得,小青蛙可把它的本领变成了小儿歌,(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准备好了吗?小青蛙1步跳3格,2步跳6格,3步跳9格,6步跳18格。

2.课件出示第2题

师:看到了小青蛙的本领,可把小猴着急坏了,这不,小猴拿着小棒走来了。谁来读题?

生:xxxxxx

师:谁来说说小猴是怎样摆小棒的?

生:一堆摆4根,像这样摆了五推。

师:用虚线把这样的五堆小棒圈起来,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师: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呢?

生:4+4+4+4+4=20

师:这时,我们发现有几个几相加呢?

生:5个4相加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乘法

师:下面老师,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填空,其他同学在第2张题卡纸上把题补充完整。

生:xxxxx

师:写完的同学就做好,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填的对不对?(请答题的同学来说给大家听)

生:对

师:老师有个疑问,大家看,这幅图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还可以用哪个乘法算式表示呢?

生:xxxxx

师:谢谢你哟,这回我没有问题了。通过做这道题,你看出了小猴子具有什么样的本领啊?

生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师:大家同意他总结的吗?(生:同意)恭喜你们,已经学会了小猴子的本领了。

3.课件出件第3题

师:要说着急莫过于长颈鹿了,看,他带来了摆圈本领。(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题?

生:看一看,填一填。

师:题要求读明白了吗?好,大家看第一幅图,长颈鹿是怎么摆的?

生1:1列摆5个圆圈,摆了这样的5列。

师:表示几个几?(生:5个5)

师:这是竖着观察的,我们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2:1行摆了5个圆圈,摆了这样的5行。

师:噢,你能说出这样摆法表示的意义吗?

生:也表示5个5。

师:怎样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请大家写在第3题上。

生:5+5+5+5+5=25,5x5=25

师提问:加法算式5+5+5+5+5=25,乘法算式5x5=25。

师:这是长颈鹿的一个本领,它还有第二个本领,看第二幅图,它又是怎样摆的?

生:3个连一起,像这样摆了8份

师:表示什么意义?

生:8个3是多少?

师:请在纸卡第3题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生:xxxxx

师:看大屏,这是长颈鹿根据图意列出的算式,请大家对照一下,看你写的对不对,对的,请举手!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长颈鹿的本领了。

4.课件出示:第4题

师:小狐狸看到它们的本领,记在了心里。谁来读一读题要求?(生:)

师:这个本领可不简单,我们看第一题,这道加法算式表示几个几?怎样写出乘法算式?

生:5个3;3x5=15或5×3=15

师:看来你对小狐狸很了解吗。看这道题,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以下4道题方法同上)

5.出示课件:第5题

师:(课件出示)读题,小老鼠为森林运动会衣服缝上了漂亮的钮扣,大家先来看左边这幅图,,谁来说说它是怎么缝的?

生:1件4个,缝了5件

师:表示几个几?

生:5个4

师: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师:请用直尺在题卡上连出来。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生:xxxxx

师:由于参加人员的衣服很多,小老鼠邀请亲人来帮忙,看右边这幅图,谁来说说图意?

生:1组5只,有4组,表示4个5

师: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生:xxxxx

师:这时,右图与哪些卡片可以用线连起来?在题卡上连一连。

师:老师发现一个问题,5+4为什么没有连?

生:因为5十4表示5加4合并在一起,而5x4表示4个5相加或5个4相加。

师小结:可以看出两道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以后我们做题可要认真,不能马虎。

6.出示课件第6题

师:小狗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7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经历数射线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射线及三个基本特征。

2、能利用数射线的特征找相邻数,比大小等。

3、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抽象性,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数射线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射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感知到排队整齐的美感,初步渗透沿着直线排队比较整齐的方法。

1、谈话引入:小朋友你们排过队吗?我们来看看小花,小树的队伍。再欣赏一下,小朋友,大朋友的队伍。

课件展示:小花的队伍,小树的.队伍,小朋友,大学生,解放军的队伍;

师:你知道他们排得整齐的小秘密吗?

2、师:数宝宝们也想学他们的样子排队,你们愿意帮他们吗?

那今天我们就来给数宝宝排排队。(出示0—10的数字卡片)

二、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积极性,力求能真正体会和理解数射线的基本特征。

1、戴上小口罩把这些数宝宝读一读。

2、把这些数宝宝按从小到大排一排。

师:怎样才能让这些数宝宝们像小树,小朋友们一样排得整整齐齐呢?回忆一下刚才整齐的队伍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体会到沿着一条直的线排可以整齐。)

师:在黑板上出示一条直直的线。师:现在就让数宝宝到线上来排队吧。

认识起点,越往右,数越大。

师:谁来排第一个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谁排在第一个?为什么?

(小结:0是开始的地方,我们叫它起点,排在第一个。)

三、引导学生体验到从小到大地排,从0往右数,越数越大。

认识起点,越往右,数越大。

师:谁来排第一个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谁排在第一个?为什么?

(小结:0是开始的地方,我们叫它起点,排在第一个。)

师:接下来排谁呢?

四、使学生体会到间隔距离一样长才好。

认识间隔一样。

(1)师:真好,我们小朋友知道要从小到大地排了。谁来摆一下?

(在排1,2的过程中,有意设置2的距离与前面不一样。使学生体会到间隔距离一样长才好。)

(2)小结:(指着黑板)一个一个数宝宝空开的距离要一样,为了做到一样长,我们可以按相同的长度,把他们的位置定下来。

(3)请学生把剩下的数宝宝全部排好。让学生感受排得整整齐齐的数宝宝。

五、认识箭头

4、认识箭头。

(1)师:看到这么整齐的队伍,10后面的数宝宝11也想和他们排在一起。

问:11排在哪儿呢?怎么办?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估1:紧挨着10写。(再次强调距离要一样,这样不可以。)

预估2:把线延长。(标好11后,追问12怎么办?还有别的数宝宝呢?)

(3)能不能想一个标志,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条线还可以画下去?

小结:用一个箭头来表示这条线可以一直延长下去,所有的数宝宝都可以上来排队呢。

六、取名字

5、总结:

(1)观察排好队的数宝宝,师:这条神奇的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复习3个特征)

(2)给它起个名字吧?

(3)回忆:谁还记得我们刚才是怎么创造出这条数射线的?

引导学生回忆:要一条直的线,0是起点,排在第一个,后面的数宝宝从小到大一个接一个排在后面,空开的距离要一样长,最后还要加个箭头。

(可以让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今天认识的数射线)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11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1、2、3、4、5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习,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集体练习的时候,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五、习题设计

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六、总结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4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15

这局部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局部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局部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需学好。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学具让同学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学具让同学先动手摆,让同学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局部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协助同学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同学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抵触,发生学习需要。让同学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同学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同学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同学就发生了认知抵触,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同学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同学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同学“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同学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假如没有正好全局部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同学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笼统,便于同学掌握。能为同学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同学面对数学问题,用自身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妙。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同学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同学自身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局部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同学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同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