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初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实用的语文教案3篇(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由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示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由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认识一些繁体字,了解一些汉字演变的情况。

3理解了运用学过的成语,能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4给多义词按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早春》

7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2的1——3项练习。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

二、教学第二题

1电脑显示教学内容:

本次钢笔描红练习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2朗读诗句,注意每个字的字型。

3提出难写的字。

4讨论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师示范。

5学生描红,提出要求

6反馈交流:

(1)展示优秀作业 ,评点好在那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二题:

1复习学过的繁体字试读

2从以往学习繁体字的实践中,你发现汉字的简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结

4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子组成的词语。

5将简化子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

6你认读这些繁体字有什么窍门?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简化规律识记繁体字。

7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以达到熟练。

四、教学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成语。

2审题

3学生逐条读题,读懂画线部分给出的意思。

4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提取响应的成语,再小组交流,然后自行填写。

5指名板演。

6小结点拨方法:根据意思写词语,可从给出的.意思中圈画关键字词,以化作成语中的词素。

五、作业 :

1做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认读上节课所学繁体字。

二、明确课时任务

完成第4——6题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出示例题,学生反复朗读。讨论:本次造句和平常有什么不同?

3学生朗读例句,体会“分外”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4教师点拨。

5学生认读“骄傲”“结实”的不同意思,弄清使用对象与情境。

6口头造句,小组交流,再指名说。

7学生书面造句,完成后作适当反馈。

四、教学第五题

1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成语歌。

2学习新知

(1)多种形式,准确认读。

(2)多种渠道。,理解词义。

哪些成语是你早就会了?说说它们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

你认为哪些成语的意思还不大明白,提出来。

(3)边读边想,注意联系。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时,还发现了什么?

(4)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五、教学第六题

1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古诗。

2学习古诗《早春》

(1)简要介绍

(2)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朗读。

(3)读懂诗意

(4)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 审题

(1)揭示课题,板书: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学生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

把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说出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

3练习

(1)学生将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自由试说.

(2)指名一中等生说,并引导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说的情况.

(3)分组练说.

(4)每组派代表到台上赛说,看谁设想得新颖,说得精彩,不足之处本组成员可以纠正、补充。

(5)教师对学生的评说进行平点。

(6)让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àn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睨pìnì

亘gèn扉fēi逾yù倏shū

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⑵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⑷高垣睥睨(高墙)

⑸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⑹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一切乌有(乌,同“无”)⑻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裁如星点(裁同“才”)⑽窗扉皆洞开(窗户)⑾或凭或立(靠着)

⑿倏忽如拳如豆(突然)⒀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口头翻译。

研读思考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2、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2、阅读体会蒲松龄其他的文章。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