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花栀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语文教案 篇2

一、启发谈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我们都很尊敬自己的老师。课文“她是我的老师”(板书)这里的“我”是谁呢?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老师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听,听完写出有几个自然段。

三、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标上拼音。)

四、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段:

1.提问: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出生在哪儿?

2.区别下面的句子:

居里夫人是科学家。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什么叫“世界著名”?

说明知名度大,声望高。

(二)齐读第2段,说说有几句?

1.提问:居里夫人回到哪儿去开会?人们是怎样对待居里夫人的?她是怎样做的?说明什么?

(要求回答出2、3句话的内容。)

2.板书:拥、献

3.提问:突然,居里夫人有什么变化?人们有什么反映?

4.板书:目光停下急匆匆地走下奇怪

5.指名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三)指名读第3、4段

(边听边思考:居里夫人走到谁身边?怎么做的?)1.回答下边问题:

(1)居里夫人走到谁身边?(出图)

(2)从哪儿看出居里夫人非常尊敬她的老师?

(3)找出表示居里夫人尊敬她的老师的动作的词来。(提示:拥抱吻推着)

(4)她的老师怎样做的?

(5)理解“紧紧地、深情地、苍老、慈祥”

2.区别句子:

居里夫人拥抱那位老人。

居里夫人紧紧地拥抱那位老人。

“紧紧地”说明居里夫人兴奋、激动的情绪。

3.指导读3、4段,要读出感情来。

(四)指名读第5段:

1.理解“热烈的掌声”“更加尊敬的'目光”

2.提问:台下为什么响起热烈的掌声?

(提示:对居里夫人的做法表示拥护、赞赏。人们本来就尊敬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对自己的老师这么尊敬,人们对她也就更加尊敬了,用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板书:更加尊敬

(五)齐读第6段

1.提问:这位老妇人是谁?

2.讨论:你明白台下为什么响起热烈的掌声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的?

(六)小结:这课书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想法?

板书: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写的是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护林员马哈多带着猎狗在山上救回一只受伤的乌鸦,帮它养好伤;乌鸦叼肉给掉进枯井的猎狗吃。故事真切感人,赞美了人与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件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孩子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对吗?那能说说你的伙伴是谁吗?(学生自由说)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小故事,题目也是《好伙伴》(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过渡:是啊,好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谈自己最熟悉的好伙伴导入新课,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预设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文中出现的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理解情况。

预设:巡逻一词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

焦急不安一词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

注意汪汪叫 拨开 焦急的读音

4、检查读文。(根据学生的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5、你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们都读懂了哪些问题?(解决课前提出的浅显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识字,发挥个性;同桌互读,合作交流;理解生词,结合生活,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冰心的作品及其风格,培养文学情趣和文学素养

2.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人思念母亲的真挚的情感并学习借鉴诗人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安排:

1.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和教师一起交流。了解作家作品,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以朗读促进理解,加强学生读诗歌的鉴赏能力

3.本课时以讲读为主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作家作品

1.以《游子呤》导入,唤起学生的共鸣,由母爱引出游子对母亲的思念。

2.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有关冰心的资料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有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及著名的散文集《寄小读者》。

二.指导学生朗读冰心《纸船》,感知诗歌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试读。全班谈论怎样朗读本篇诗歌。

(1)仿照课后联系练习题第一题,标出第二、三节达到节奏和重音

(2)小组或同桌谈论朗读时的语速、音量、感情基调。

教师提示:语言速度较慢,声音低沉,包含深沉的思念和哀伤

(3)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用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品味

3.全班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培养鉴赏能力

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

(1)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围绕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回答就可以。有的可以拔高要求,如:漂泊无依的孤独;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等

(2)作者是怎样把这样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提示:从不灰心地把每一张纸叠成纸船抛入海中,希望纸船带着自己的思念,载着他的爱和悲哀,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3)那些词语和句子最精妙,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在原文

中勾画出来,宾并且写上简短的批注

提示:如:从不肯、总是、每天等词语中包含着执著的思念;梦中看见、含着泪叠的等包含着赤诚和深情。

(4)这首诗歌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言之有理就可以。有的时候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就现实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

2.想象交流

结合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尝试用一句话与作者交流。即:写一句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3.拓展训练

(1)让学生自己能把心理的想法用一些简短的句子和语言表达出来。即尝试着写一点有感情的诗歌。

(2)用口头语言把你见到的最有情感的事描绘出来,让其他同学一起感受描绘的美丽景致或用口头语言把你最想表达的感情叙述出来,让大家一起评价你所表达的语言有那些优点,大家也一起评价你所表达的情感那里最让人感动。

(3)用口头语言描绘一处景物,并让自己的情感贯穿其中。最好的是让学生就自己的想法,把景物用人格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4.对比阅读

默读泰戈尔的《纸船》,比较冰心的《纸船》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四.指导背诵《纸船》

五.板书设计:

《纸船》

冰心

纸船心船爱

教学心得:

情由心生,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打开心扉,产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按照“读——看——议——评——诵”的方法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指点即可,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这么冷的天,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 作业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 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能直呼音节,写出汉字,并比较不同的韵母。

2写出带有指定部首的字,认识相关的构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3辨析形近字,比较字音和字义,提高运用汉字的技能。

4培养学生恰当运用词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继续学写留言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音节,看看每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写汉字。

1指名读题,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些什么。(读、看、写)

2出示音节,直呼。

3比一比每组两个音节的韵母有什么不同?

(1)上面四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2)下面四组,声母不同,韵母也不相同。(第四组除外:声母不同,韵母不同)

4程度较高的班级可告诉学生:

(1)ui、un、iu自成音节时应还原成:wei、wen、you。

(2)j、q、x与üe相拼应写成jue、que、xue。

5看音节写汉字。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齐读题目,说说要求。

2指名认读部首并说说带有该部首的字一般与什么有关。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3~5个。(最好写本册学过的)请两人演板,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4集体评议,自己修改。

三、读读比比,再组成词语。

1读题,思考:这一题要我们做什么?在题目的有关词语上加“。”。(读、比、组词)

2分四人小组认读、讨论:每组中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何异同?可用什么方法加以区别?如何组词?

3汇报各组自学情况,集体评议,老师相机指导。

4各自在书上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一、下面的词怎样搭配合适?用线连起来,再写在后面。

1指名读题目,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些什么。(想、连、写)

2读词、找规律: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

3析例:“闭一眼睛”表示做什么。

4每组中单音节的词应和后面哪个双音节的词连在一起,自己试着连一连。

5汇报、评议,抄写在后面。

二、读句子,把带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里。

1读题,看看题目有什么要求。(读、换、写)

2举例,介绍做此项练习的方法。

(1)读句子,看看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2)想想带点的词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想好后写在括号里。

(3)写完之后把句子读一读,看看是否合适。3。师生共同完成1、3;2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三、读一读,回答问题。

1自己自由地反复地朗读,思考:这篇短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带着文后两个问题边读文,边思考。

3讨论文后问题。

(1)你的理想是什么?

(2)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实现理想还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有老师的教育和帮助。)

(3)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的理想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各自的理想)

4短文是以对话形式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语气。

第三课时

写话

写留言条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留言条的内容与格式。

二、默读此次写留言条的内容与要求,用——、~~~~~做相应的记号。

1留言条的内容:小龙找小岩一起去看孔老师,小岩不在家。小龙让小岩定个时间,通知他一起去。

2要求:替小龙写张留言条;按留言条的格式写。

3口述留言条,老师相机指导。(要引导学生说清楚明白,切忌啰嗦。)

4写留言条:

(1)请两位同学(一好一差)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写完后,同桌互相交流,再共同评议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留言条。

(2)交流、评议的依据。(小黑板挂出)

①格式是否正确。

②留言条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③语言是不是完整、通顺、连贯。

④书写是否整洁、端正。

(3)修改并誊清。

语文教案 篇8

《微笑着接受着一切》这是一篇真实的文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因为三年级的小朋友9岁左右,对于今年的小朋友来说,桑兰发生的事是8年前。大多数的老师应该清楚这件事。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过程,俺们必需把这种真实告诉同学,引导同学体会这种真实。这也能协助同学认识写文章应该写真实的事,不要写假。

桑兰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小朋友读了会感动,老师读了也感动。这篇文章俺读了好多遍了,每次都有着感动。因为俺去过省的体育中心看过五六岁的小朋友是如何锻炼的?俺有几个体育方面的朋友,俺知道他们的身体,俺知道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俺在本科学习的时候,给俺们上学校管理课的一名长者,他说作为一名学校领导,一定要学会用体育人才,不只用他们上体育课,最重要的用他们为学校兴办一些企业等,因为体育人才不怕挫折,遇到困难不畏惧,会很快从困难中走出。所以,17岁的桑兰才有着这种“微笑”。所以,引导同学学习这课,千万不可丢失掉那美丽的“感动”。

这一篇文章,同学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在老师引导同学几遍阅读中,同学也很容易理解课文。同学学会了后面的生字,做完了有关作业,并不能说明小朋友已经拥有了这种“微笑”,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完,因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面对无数关心她的人,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俺决不向伤痛屈服,俺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俺个人认为,这段文字俺们应该这样引导同学去考虑:一是桑兰的这句话表示出了自身不向困难低头;二是这段话点出了文题“微笑面对一切”;三是这句话应该说逼着同学要认识今天的桑兰怎么样了?四是俺们还可以引导同学好好地欣赏运动员,因为运动员的吃苦精神是世界非常珍贵的财富;五是桑兰用微笑感谢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俺们最好引导同学搜索现在的桑兰,网上这方面的信息还是很多的。从今天的桑兰中,同学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同学在寻找这个信息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同学与现在的桑兰建立对话的过程,同学读着现在,想想8年前,这个过程对同学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深刻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可能没有任何挫折,同学这种寻找式阅读,也可以说研究性阅读,他们就会感觉到如何面对挫折,才干转变自身的人生。三年级同学阅读这种真实的东西,一定就能够收获真实,这样才干让其理解“微笑着接受一切”。同学阅读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实质也才干走进同学。

现在的桑兰的确过的很坚强,就像这篇文章说的那样。苏教版教材只所以在国标版还坚持着这篇文章,俺个人认为,有着让老师引导同学阅读现在的桑兰的意图。假如在引导中,还能让同学建立起真正的对话,比方为桑兰写封信,发个E-mail,心与心的交流,肯定能够让一些小朋友更好的生长。

语文教案 篇9

1.我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我们小组把词语朗读给大家听。

3.我来提出不懂的词语。

4、我来书写展示,说说学到的偏旁部首。

(四)当堂检测:我会写

chūntiānxiǎocǎobùgǔ|íhuā

()()()()

(五)板书设计

识字1

春雨芽布

五、教学反思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 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公子,何许人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

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

将相宗室----

市人-----

从骑-----

宾客-----

9、读

自由讨论。

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

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

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6、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7、请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你还会想起谁?

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记念的重要原因吧。

四: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重要字词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4、补充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

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

4、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三:拓展阅读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1、这是选文中删去的信陵君的结局片段,说说你的读后感。

明 唐顺之:以魏亡系《信陵传》,见信陵系国之存亡。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

难怪文中通篇都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当然也有无限的惋惜之意。

2、总结信陵君其人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教学反思: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能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很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课堂气氛较好。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