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冷瞳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借助字典,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二、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附:

1、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答疑: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衣帛yì鸡豚狗彘tún zhì庠序xiáng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uò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打鼓

(2)树之以桑〖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5)王无罪岁〖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4、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

2、思考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生答: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谈话主题。

第一段由梁惠王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

第二到四段由孟子分析问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五到七段解决问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章的主题是:如何使民加多。

师评: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来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

二、合作探究:

1、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家了?

生答:

措施效果结果

不违农时(农业)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渔业)鱼鳖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林业)材木不可胜用——王道之始

其他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

生答:在古代“生”与“死”的重要性。

②文章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答案:

9、D “申”为“反复陈述”。

10、B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D在……上。

11、C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