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

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

情念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1

一、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思维敏捷的学生举手解答,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只能听之任之,根本没来得及仔细思考,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只能附和于思维敏捷的学生,听别人答题,不动脑思索,失去了思维想象的信心,逐渐养成懒惰的习惯,这部分人占学生总数一半之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组织讨论合作,不能见到问题就讨论,瞬间就回答。只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才能对学习感兴趣,有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导入新课的提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注重新课的导入。导入新课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借题发挥,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圆的认识时,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关于圆同学们都熟悉,你们有哪些问题想问呢?学生立即回答,有的说圆如何画呀?有的说圆的周长和面积如何计算呀?有的说圆有哪些特点呀?有的说圆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呀?这样,借题发挥,让学生提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自主学习的提问。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能让学生盲目学习,提出问题要有科学性,创新性,有价值。例如讲授年、月、日时,教师直接说出问题的实质,这节课我们自主学习,然后说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可以吗?学生通过自学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出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为何一年只有十二个月?有的学生说如何计算一年的天数?为何一年有闰年和平年的划分?有的学生说为何闰年比平年多一天呀?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讲授重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计算、释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1、领会编书出题者的意图,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科书每一知识的讲授都有相关的例题,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授学习例题的方法,学生自学例题,获取知识。例如每道例题教材的讲解不是一步到位,还有一些解答环节,还有一些解题过程,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支红笔,按照解题思路把相关的步骤写出来,例题中原来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原理、定义、法则、概念写出来,让学生弄懂这些问题的实质,根据编写者的意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学习掌握数学思维想象的过程。

2、学会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前后知识密切相连,几乎每一新知识点都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的,教师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讲授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指导学生运用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

四、自主探究,注重实践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教学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观察、测量、比较,提出问题:剪拼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吗?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的图形长与宽一样吗?一到学生最后得出结论:S平行四边形=底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2

一、巧妙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结合学生好奇心和求胜心较强的心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兴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巧妙设置悬念,营造良好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了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后,提问学生:如果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与底不相等,那么,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结论还能成立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不同等底和等高的情况下不存在一半或两倍的关系。但如果两者之间的面积与高或者底一定,那么三角形的底或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的几倍。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

二、提供说数学的机会,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大胆去做、去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征数学的重要途径。面对抽象的数学逻辑知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更准确的掌握数学理论与数学概念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说数学就是在做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强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数学比做数学更加重要,因为说数学是让学生超越生活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刘举出一些数,并且告诉学生像5、7、11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而像4、9、12、24这些数就叫做合数,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大胆的讲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有些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数个数是2个的就是质数。也有的学生说:因数包括1和它本身的数就是质数。还有的学生说: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

看到同学们踊跃发言,教师要多给予掌声,不管学生的想法和表述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互相比较,是否能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完善准确,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同学们给出了最后的结论,一致认为最准确的描述是: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归纳出来的概念记忆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必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为了使学习效果更好,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过程以及体验和心得,做到及时反思总结,在不断尝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

三、总结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3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将生活情境运用在教学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有所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运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成绩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数学学科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生活情境运用于教学工作中,从而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以上内容,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和生活建立更多联系,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便可以对抽象数学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而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运用可以对学生创新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下面我将就运用方面教学工作进行分析。

一、将生活情境运用于例题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通常会通过例题向学生讲授知识点,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例题中,从而使学生对例题题意更容易理解,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对“比一比”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将全部的学生进行分组,并让每组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进行排队。通过这种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教师可以将知识的内容更好地进行表述;再例如,教师在对“认识物体和图形”进行讲解时,可以事先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球以及圆柱体形状的多种商品,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让学生扮演店员及顾客等角色,教师为学生下达命令。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购买球类商品,学生便去挑选皮球、篮球等商品,教师要求学生购买圆柱体类商品,学生便可以去挑选铅笔等圆柱物体。教师运用“购买商品”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各类物体图形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并且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有更多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运用生活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及在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二、将生活情境运用于小学数学导入教学

若想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做好教学的导入,基于以上要求,我国小学教师已经将生活情境运用于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中,从而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集中于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通常情况下,教师将生活情境运用到教学的导入环节,学生便可以在教学工作伊始便对本节课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并对知识产生更多熟悉和亲切感。第一印象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重要,而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来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便会扭转对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的认识,从而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多兴趣。例如,教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将生活中“过生日切蛋糕”的情境向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请四位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把蛋糕进行切分,学生不知该如何切才比较公平,这时教师沿着蛋糕(圆形的)的两个垂直对称轴将其平均的分成四份分给学生。通过此类生活情境,教师便可以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更好导入,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点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课堂开始时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将生活情境运用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

很多时候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应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可以将教授的内容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培养工作产生足够重视,从而实现新时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思维教学及方法教学工作中,从而使学生可以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更好地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题目:如何将本班的40名学生分成8组?每个小组由几人组成?教师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讲解时,学生往往无法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实际解题过程中更是漏洞百出;然而教师可能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场景,在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游戏时,需要将学生分成8组,这时学生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进行分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对以上情况进行思考,发现学生未能将该类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未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转换思维式思考,将数学学科和生活独立开来进行理解,未能形成数学思维。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将游戏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之间建立联系,辅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从而使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总之,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自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从而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知识点解决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方法,达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就生活情境的运用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对生活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的导入教学、思维培养以及例题讲解等几个模块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帮助,更好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

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4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异质同组的两人搭配,也是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来达到一对一的互助和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的。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丰富统一的、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就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现空间,差异就不会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手,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给予理性公正的评判,帮助他们反复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小组汇报交流、自由答辩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

例如:在认识中位数、众数之后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举出一组数据互相找找中位数和众数的这次合作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本来老师出两道题也行,在这里为什么要让学生出题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动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判断,并能有理有据的说明理由,把小问题解决在大组汇报之前,激发了学生说出问题并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巨大的潜力引发特殊情况的呈现在小组解决不了的同时反馈到大组来,能使学生产生高度重视,有利于特殊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也做了预先的准备,这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补,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中位数和众数》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学教材里的内容,不但对我,对所有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全新的。为了能驾驭教材,我反复阅读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领会教材,并且查看了很多资料,力争琢磨透彻,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很不到位,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又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由于自己经验欠缺,没能及时随机应变,则错过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总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把它作为我这个案例的结尾,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给我的数学课堂创造精彩。

关于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5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标的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