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往日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要通过美文美读、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一、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二、突出“自”,体现“能”

自能读书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的。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会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

这里的“能”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自能读书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它包括阅读的基本技能(读的技巧、思的方式)、阅读的内化因素(感知、顿悟、深究),还包括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四、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http://www.ahsrst.cn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听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要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合自由阅读、个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刍议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2017-03-21 10:37 | #2楼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关键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意识,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尤其是农村学校显得尤为重要。

从总体上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从以下几方面结合进行:

1、从语文学习、终身学习、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电视等实用性角度,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产生兴趣。

2、在阅读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应避免挫伤学生的信心,尤其是七年级刚开始时。一般应考虑、估计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基本能解决,在老师适当点拔或引导下,大多数同学能掌握的这一个“度”。

3、在教学指导中,我将学生以前的同类、近似知识与课内知识联系,将课内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和经验感受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生活,阅读就是感受生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也能起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

我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他们阅读方法,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这一要求,从七年级开始,我始终致力于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树立“读书就必动笔,不动笔不读书”的意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式预习”习惯打基础。七年级上册着重以教师指导阅读,指导归纳、总结阅读某一文体的方法、步骤和知识要点为主。从七年级下期开始要求学生预习,由老师安排预习的内容,可采用布置预习作业、上课检查的方法指导预习。同时,对前面已出现过的文体,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明确阅读时该做些什么,怎样做;然后再指导学生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及比较同类文章。以后凡前面学过的文体再次遇上,均采用这种“总分式”的形式进行,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八年级逐步脱离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以前预习课文的方法及内容自己预习,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将学生中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但新接触的文体,仍需老师切实指导,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知识点,并能从总体上把握并树立阅读这类文章的意识。九年级除个别课文外,一般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思考的先后和个别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上。宜采用“明确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这种“总分总”的课堂结构形式。其中,“明确意识”就是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与阅读这类文章的侧重点、步骤、方法,“归纳总结”的目的是尽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意识,最终达到一看材料就知道是哪一类文体,随即就知道阅读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从而有意识按其步骤和方法去读。这也是充分贯彻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精读、研读应建立在泛读、默读的基础上,即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或主题等的前提下,进行精读、研读。

在具体指导训练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筛选信息以及思维过程、方法和所站角度等,逐步使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其次,在指导阅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及如何根据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上下文意去“读”出答案,尤其是在议论文、说明文的指导中,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融入作品和换位思考的方法,从而切实分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泛读、默读、精读和研读。再次,应指导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的知识,将课内与已有经验、生活感受、时事等联系起来,指导将相近、同一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认识其异同,明确各类阅读中应分别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和目的地阅读,不仅得到“鱼”,而且得到“渔”,并懂得灵活变通。

要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还帮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切实做好各类复习指导。总的来说,应强调总体把握,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并适当延伸、拓展,同时,适当指导学生区别同类或不同类文章的异同。在单元复习中,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在阅读、分析方法上的共性,再找出其分别的个性,使学生认识到“万变不离其中”,达到既能掌握运用阅读方法,又能灵活处理异常情况的目的。如以前出现过的文体,可直接引导学生明确阅读意识,再归纳总结,最后形成文字以作为经验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单元,或本单元各篇进行比较,也可利用课外读物及时验证。在期末、学年度、毕业或升学的复习中,重点指导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因为平常所学知识是零散的,部分同学甚至是混乱的,虽然每一单元进行了总结归纳,但那只是一个个细小体系,学生还不能站在总体、全局上去认识。同时,多数学生看问题都具有一定片面性,并缺乏整体意识,经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能否帮助学生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是能否在时间少、学生知识面窄的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捷径,更是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并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关键和最重要的前提。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①结合范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并重。教师通过课堂范文教学,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延伸课内知识,在学生中指导学生阅读。②结合课文内容,引进体裁相似的课外精品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比较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它侧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③读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之余,要搜集筛选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文章,指导给学生阅读。④读同层次同龄人的文章。因为同层次同龄人比较贴近,容易感悟。从心理学上讲,他们最富有竞争意识。我认为学生多读这类文章,不论是在命题、立意、选材、抑或是在语言、结构等方面都会有好处。

课外阅读要对学生进行目的、观点、方法的指导。①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外阅读是为了提高语文水平。如果学生单凭兴趣,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影响正常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习、观摩,目的明确具体。有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或学生要急需学习的语文知识,给学生推荐书籍,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去阅读。②指导学生有分析、有批判地阅读。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特别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除了通过教材的文学知识、短文教给学生一些观念以外,还应当介绍一些有关的评论文章,让学生把作品与评论文章结合起来阅读。分析其优点和缺点,精华和糟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③提示阅读中的具体方法。首先,指导学生看一本书的内容提要、《序言》、《后记》、《目录》,这样阅读容易抓重点抓特色。其次,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完成情况。

总之,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能够得到实现的。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