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青果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自古以来,世事无法两全,因此人们时时会面临着抉择,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4课《故事三则》。本课这三则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择取,虽然各有其不同的内容与含义,但都表达了古人的高尚品质与人格尊严。在当今物欲横流,拜金潮冲击着人们做人的准绳的时候,这些传统的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依然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我组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深刻的做人道理,学习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这三则故事的鉴赏价值还在于虽然故事都很短小,但其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去品析与借鉴。如:《人有其宝>中叙事的取舍与语言描写的精当;《嗟来之食》中对人物的刻画与对话描写;《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人物的动作与语言描写,还有对比手法的使用,都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因此我设计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来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的深刻哲理,学习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实词,如“诸、丧、食、啖、危坐”等。

4.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

难点: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准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一则新闻导人,注意学生的不同反应。)

昨天,老师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浙江商人,到武昌来考察投资环境,不甚满意,于是乘出租车到汉口转转。结果,在下车时,将随身携带的装有20万元现金的皮包遗落在出租车上,而他又忘了索要发票。看来,要寻找这20万元现金,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在这位商人准备自认倒霉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居然出现在他面前,把他遗失的物品完璧归赵,随后离去,不留名,更不提报酬……

(教师话音未落,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位司机拾金不昧,而有少数同学则说司机真傻,不要白不要,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4课《故事三则》》。教师可将这种说法暂时放一放,继续话题。)

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可以说是自古有之。今天,我们来学习几则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断句。

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先由同学相互解答,若还有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注意诸、丧、食、袂、辑、啖、危坐等词语的准确翻译。)

3.学生口译三则寓言,教师点评。

(注意人物语言的准确翻译,它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三、立足文本,概括故事寓意

1.找出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

(旨在通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体会故事寓意。)

《人有其宝》中的语言描写:“我以不贪为宝”

《嗟来之食》中对饥者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扬其目而视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许仲平的动作、语言描写:“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寓意。

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视、“不贪”为宝,是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至死也保持着做人的骨气和尊严。

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具有崇高的道德感。

他们身上体现了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尊严,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无疑是人们行为的坐标。

3.小组交流:

用形象的.语言复述故事、描述人物,并在故事最后加上精当的点评。

(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品味古文的语言魅力。点评可以评故事人物,可以评文本特色。精当的点评为后面的演讲打基础、,)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即兴演讲——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开头语: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好像听到有同学议论那位司机太傻,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即兴演讲。题目就是一“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希望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你们所收集的资料。

结尾语:通过剐才的演讲,我想每个同学心中对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只是想为我前面讲述的故事补充一个结局:在富商拿回自己丢失的物品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武昌投资,他说:“我很早就听说武昌是一个教育强区,今天这位师傅给我上了更深的一课。在这样一个如此诚信的区域,不进行投资建设,将会是我的损失。”

(通过演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同时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学会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后记】

这篇文言文的字词较为简单,所以我改变了以往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不再过多关注字词的积累,而注重通过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在导入的处理上,我仔细地思考了一番:开始我打算把整个故事全部讲完,但后来我担心学生有排斥心理,因为学生很反感老师过多的倾向性过于明显的说教。于是,我就留下了一个尾巴,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才告诉他们故事结局,因为这时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才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说教。通过教学,我觉得这种设计似乎更合理。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三个层次: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熟悉故事情节。二、学生和学生的对话。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故事寓意,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学生和生活的对话。通过演讲,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莲、玄、驳、雇、肘、蔫、疮”7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剪”等9个字,掌握“玄武湖、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4.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为人,体会祖母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轻音乐。

导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斑驳陆离、不以为然、萧条、念念有词、一物降一物”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来,看着这一池的田田莲叶,你想到哪些和莲叶有关的好词佳句?(出示挂图)

2.作者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会生出许多感动,还会想起自己的祖母,这又是为何呢?快让我们一起到《莲叶青青》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一)轻声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án玄 chuān来 zhǒu肘 niān蔫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3.指名分段读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解难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祖母的哪几件事?(种荷;送荷)开头和结尾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

2.生自由读文,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板书,引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指导重点字,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藕:草字头,左下“耒”,右下“禺”

萧:“肃”的笔顺是横折,长横,横,竖,小撇,点,竖撇,竖

缸:部首“缶”,字形左高右低

六、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齐读课题。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觉到祖母对莲叶的喜爱?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这个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小荷叶比作什么?(形象地揭示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

3.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4.选择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祖母非常喜爱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阅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祖母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理解词语“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此时,感动你的是什么?

怎样朗读?

――想象祖母剪莲叶时的情景。

“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语速快,语气坚定、不迟疑。

(2)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

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

此时,感动你的又是什么?

――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读出祖母的语气,体会祖母的心情:“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

3.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4.练习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组内每人选择一段话朗读,再推荐给全班同学听。

五、总结升华

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体会首尾呼应。表达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由衷的赞美。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的笔顺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形近字:自——白 木——禾 升——开 日——目

同音字:升 生 禾 河 又 右

二、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

从小猴、小鹰、小鸭身上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力量大;小黄莺教给我们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三、复习

1、复习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词

2、听写

3、朗读课文,抄写有特点的句子,会填空。

4、归类识字:

鸟——鸡 鸭 鹅 鸽 鸣 鸦 木——树 根 杨 柳 松 梅 林

草——花 草 苗 节 莲 蓝

语文教案 篇5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 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四、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四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反思: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第二课时猜字谜

一、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二、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三、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四、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社戏 教学设计AB。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章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头看戏则并无多大收获。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来。“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好在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是故乡热情、诚挚的人们和优美的山水所营造出来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 教学设计AB》。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预习: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不要受他人观点影响,找一个切入点,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二、观点展示:个性化阅读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只是把不同的观点摘录下来,并大致作一个分类。

三、分组讨论

教师首先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小结,并归纳出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组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课堂交流

各组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他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

五、教师小结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