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

迟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1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三作业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三作业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三作业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9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