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陌流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再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33集电视纪录片,是继1983年的《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再次摄制的全景展示长江流域自然、人文风貌的专题纪录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大河生命(长江篇)》与中国拍摄的《再说长江》来分析一下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一、 叙事手段对比。

纪录片叙事手段分为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1.长镜头对比。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里,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有顺序的切换,我发现它们的镜头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东西。而且,它的镜头很关注一些生活细微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镜头很喜欢对准生活中的人们,善用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相反在《再说长江》里,我发现它很喜欢用一些长江的景色的远景与特写不停地切换,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与同期声表达内容不太相关。

2.同期声对比。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大河生命》里的同期声基本保留了拍摄当时的现场声音,水声、机器声等基本都能听到。《再说长江》也同样保留了当时拍摄的很多声音。这样让观众更能感受纪录片的真实。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解说决不可以取代镜头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的审视和思考。在电视纪录片里,解说词只是画面的补充交代或画龙点睛地概括,是一种辅助语言。

《大河生命》是外国到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相对中国自己拍摄的《再说长江》解说词显然比《再说长江》多。这可能是因为外国对中国许多文化不太了解,需要更多的解说。不过相对之下,《生命之河》的解说更为客观,只是简单地描述。《再说长江》有些将现成的思想强行灌注给观众的意味,使观众养成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从而失去自己独特的鉴赏能力。

3.人物述说对比。两部片子在人物述说上都不错,不过《再说长江》的人物都是偏正面的,都是赞扬长江为主,缺乏客观性。相比之下,《生命之河》有多方面的角度,通过不同人物的述说让人有不同的思考。

二、主题的对比。

纪录片对主题有三个要求:深刻、新颖、集中。

《再说长江》很显然是板性结构,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经济改革20年所带来的巨变。《再说长江》主题重在一个“变”字,基本强调改革开放对长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都是偏向赞扬的态度。因为是板性结构,《再说长江》共33集,分不同的章节介绍长江各方面相关信息。看后,观众的确对长江相关的风土人情有更深厚的认识,受益匪浅。但是并不能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拍摄也中规中矩并不是很新颖,因为分许多集介绍,主题也不够集中,看后让觉得仿佛一部长江旅游介绍。整体来说,《再说长江》一如中国大部分影片,都在赞扬祖国伟大的河山的基调下拍摄的,的确看后让人觉得我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的感觉,但是显得不够客观。

《生命之河》主题与《再说长江》不同,虽然都是对象都是长江,但是《生命之河》偏重在长江三峡工程上。《生命之河》除了展现给我们基本长江的介绍之外,重点拍摄了三峡给长江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而且,《生命之河》比较客观,在三峡的影响上,好坏两方面都有涉及,并且基本都是透过采访当地百姓、企业家以及三峡的专家来表达主题,并没有用过多解说词引导观众思想,基本都是让观众通过受访者的话语了解。从这些来看,《生命之河》比《再说长江》的主题更为集中。《生命之河》同样让我感觉深刻,为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它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一些深远影响的拍摄上。因为中国的主旋律都在称赞长江三峡工程的举世无双,简直让人民觉得这是一个百利无一害的工程,但是《生命之河》大胆揭示了长江三峡工程带来的一些危害。它真实地拍摄了长江现在的水质是怎样的,让画面自己说给我们知道问题的所在。也找到了当地的老百姓,通过住在那里的人们亲口讲诉长江沿岸现在的一些问题,显得很真实,并不像《再说长江》有着一些摆拍的镜头。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地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长江三峡的相关建造人员来采访,更显的可信以及客观。循循善诱地让我们自己找到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讲诉长江三峡工程可能危害上海的时候,更用了数码地图来告诉我们一些地理上的位置之类的。整个《生命之河》不止主题集中,而且新颖深刻。

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长江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给了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真正地做到用真实说话。

三、文化特征对比。

《生命之河》与《再说长江》是中西两方分别拍摄的关于长江的纪录片。通过观看两片,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两片背后代表的文化特征的不同。

《再说长江》耗资巨大, 气贯长虹, 历时数年, 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创作,的确能做到雅俗共赏。但是这种在主旋律下的纪录片,一元视界的超越性和叙述者的权威性,让纪录片做不到足够的客观,以及有过分引导嫌疑。《再说长江》的解说词总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主题,而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太关注与纪录片的关联。但是《再说长江》在表现长江的历史感、风土人情上的确做得很不错,让观众对长江沿岸的城市城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再说长江》很能表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长江流域人民骨子里的精神,像有一集介绍赤水河那里的人,就介绍了茅台酒的发源地以及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受益匪浅。

《生命之河》也是有着精良的制作,宏伟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纪录片里大量用了长江土生土长的人们的采访,增加了亲和力与可信度。《生命之河》中最值得我们国家纪录片学习的就是客观性,点到即止,不做过分的引导,以及用真实说话,并不是简单地用解说词述说。

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纪录片更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以及“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而《生命之河》与《再说长江》皆能做到这点,只是偏重点不一样,《生命之河》侧重于长江三峡工程以及长江未来的一些问题上,而《再说长江》则侧重于长江过去这些年的变化以及长江一直的历史进程上。《再说长江》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长江以及长江沿岸的历史进程、风土人情,《生命之河》则提醒了我们长江未来要面对什么问题,各有各的长处。《再说长江》篇幅过长,有点拖沓;《生命之河》则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过通过观看两部纪录片让我们学习很多江河拍摄的技巧,以及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而且,有对比才有进步,通过中西两部同一题材的纪录片的对比,我看到了我国的好处,也发现了可以改进的地方。

《再说长江》艺术及叙事分析

内容提要:1983年当中国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出现荧屏上时,创造了40%的收视神话,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长江热,《长江之歌》也因此响彻大江南北。如今当央视再次步入长江时又制作出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型纪录片,创造了一种新的神话。本文将从高新技术打造精美视听;多重视角展现发展魅力;关注人文成就浓厚文化;多重审美营造整体享受;深厚底蕴畅游知识经济;整合营销体验全新市场六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纪录片。

关键词: 精美视听 多重视角 关注人文 多重申美 深厚底蕴 整合营销

《再说长江》是央视今年重点推出的纪录片,播出后成为荧屏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又一股长江热,其中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也令人惊叹。下面是对该片的多角度解读,从中来分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因素。

一、高新技术打造精美视听

《话说长江》是一个很大型的纪录片,关注的不仅有一个个的亮点,更有亮点组成的时代的剖面,因此在拍摄时也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力求为观众打造一个精美的视听空间。通过对画面声音的高质量追求从视听上紧紧抓住审美的眼睛与心灵,用美感来吸引受众。

1、画面拍摄

这部纪录片从2004年开拍,历时两年,投资超过1000万,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间长达55000分钟,这是我国第一次运用高清晰数字电视技术拍摄大型记录片,在画面质量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清晰体验。

同时为了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来领略长江的魅力,《再说长江》摄制组在制作上采用了多种飞行器,克服种种困难,对全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拍。尤其是对长江源头的拍摄,长江源头所在的青藏高原一直以“世界第三极”而著称,是有名的不可跨越的“飞行禁区。摄制组以沱沱河为基地,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野外搭建临时机场,在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动用了可以低气压飞行的高原黑鹰直升机,起降十几架次,其中最高飞行高度达5000米以上,对整个长江源头和七十多个现代冰川进行了航拍。并且第一次飞越长江全流域,飞越长江沿岸12个省,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拍,从而使观众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欣赏长江独特的魅力,在万里高空俯瞰长江,一种由宏观与开阔带来的冲击深深吸引着,振颤着观众,带来一种更为完整的审美视角。

2、声音采集

两年拍摄虽然漫长,但拍摄时几近苛刻的要求,使观众在每一个镜头中都能看到诚意,看到精致。因为这部片子所涉猎的不仅有自然环境,有民族特色,也有现代繁华与平凡生活,每一处都要求尽可能地进行原生态般的第三方拍摄,因而在声音的采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拍摄源头时,总制片人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那种冰川融化水滴落下的声音,流水摩擦岩石的声音,微风掠过旷野的声音,甚至源头的夜晚人耳不能分辨的声音。采集到的呻吟近乎可以称为天籁,最大限度的去展现大自然自己真实的声音。

为了达到最好的还原效果,在这部纪录片中,摄制组第一次使用了杜比立体声录音技术,从而采集到了极富原始美感的大浪拍岸之声、潺潺流水之声、微风掠过原野之声……当他们与各类画面相配合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临其境之感。

3、电脑制图辅助解说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流域面积占了半个中国,不仅自身结构复杂,所涉及的历史,古迹等更是复杂难懂,为了能把长江“说”明白,《再说长江》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演绎长江文明的源流、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全景展现长江水系全貌。该片总制片人兼总导演刘文介绍,该片专门制作了200多幅精美的地理动画以更全面地表现长江的风貌。一幅壮美的长江画卷将点亮了电视屏幕前的每一双眼睛。同时还在片中用了大量的电脑动画技术制作了一幅立体、精细的长江脉络图,它的主干、支流、流向都一目了然。将抽象化为了具体,更利于解说与理解。

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特意为《再说长江》制作了三维动画演示来辅助部分物理,水利知识的解说,如在对三峡工程的解说中就借助了三维动画清晰明白的展现了工程的原理与船闸的工作原理,以一种利于理解的方式人性化地处理了枯燥的专业问题,将精英文化进行了大众化的解读。

二、多重视角展现发展魅力

纪录片是一种组合方式的叙述呈现,是按照一定的视角与方式去叙事或建构材料并依据这种视角与叙事方式对材料进行取舍编排,因而视角与叙事方式就是纪录片的灵魂,《再说长江》由于规模宏大所以要建构的体系也特别复杂,各类材料分散却联系复杂所以该片选择了多重叙事模式,大小视角相互支持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下面就逐个进行分析。

1、今昔对比的叙事模式

在该片播出前其总监制、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就说过,本片主旨在于反映最近20年间长江流域的最新面貌,社会民生、经济建设的巨变和长江历史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的不变。在创作过程中,《再说长江》以真实为立足点,注重故事细节、追求以情感人,力求达到接受、感染、共鸣的传播效果。在这里,将欣赏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和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用人们的记忆连缀成一条鲜活的长江。

清华大学的尹鸿老师曾说过“任何过渡的时代都是艺术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再说长江》便把住这一时代的脉搏,很好的表现了20年来的沧桑巨变。在拍摄时就很注意以“变化”为切入点,如在做三峡移民的专题时便以移民新旧生活的对比为点,抓住胡志满新旧居为典型,用最纯朴的今昔对比将点推为面从而表现移民工程的成功,朴实中不乏深动,以一种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

这样的方法还大量运用在后期剪辑中,通过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表现时代的巨大变迁。如成都专辑中的说书人,从一个人的穿着风貌的对比在无声中将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重庆缆车、解放碑的画面对比;上海外滩的景色对比等,这些画面的对比给观众以眼见为实的真实冲动,进而引起了共鸣。

2、纵横视角交错,大小专题支撑

在记录片中抓住“长江”这一主题词,以长江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域作为贯穿全片的纵线,从源头到入海,从追诉水流的前进中推进叙事的发展。沿江而下找寻每一处胜景与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而形成该片的纵线也是主线。

长江的多元文化仅以一条纵线梳理是很难体现清晰明朗的,所以该片在纵线上又以自然或文化的亮点切入一个个断面,从中提炼出多个长江流域的主题性内容作为横线,使其33集的每一集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专题。如《无梦到徽州》、《曲水姑苏》、《黄山无形》、《古蜀沉浮》、《水润锦官城》都是独立的文化单元,可以成为一个个小型的纪录片,他们又共同构成了《再说长江》中关于自然文化的大专题,相互支撑的大小单元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叙事条理,构建出了一部脉络清晰的纪录片。

3、主旋律化与生活化的视角交融

这部片子的主题是通过长江为线来勾勒中国发展的壮美景色,因而带有主题化的倾向它涉及了举世注目六大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移民三峡百万移民潮、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以及重庆成为直辖市和上海浦东的开发,充分展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同时又注重对生活的关照,以中人的生活为依托,从生活的辐射中展现生活的视角,如在成都的专题中抓住成都是生活之都的特色截取清晨茶馆与宽巷子人家的生活场景,家庭中普通的对话来叙事;在《金沙余韵》中也截取了旅店一家的家庭会议作为叙事的源点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